三大洋[sān dà yáng] ,釋義:地球上的三個最大的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點水[sān diǎn shuǐ] ,釋義:漢字偏旁,形狀為“氵”。如“江、河、沐、浴”等字的左邊部分。
三八線[sān bā xiàn] ,釋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1945年7月美蘇在波茨坦會議上達成協(xié)議,以北緯38° 線作為蘇美在朝鮮半島對日受降范圍的臨時軍事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qū),南部為美軍受降區(qū),三八線由此而得名。三八線后成為南北朝鮮的大致分界線。
三棒鼓[sān bàng gǔ] ,釋義: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擊,故名。
三角點[sān jiǎo diǎn] ,釋義:三角測量中組成三角鎖(網(wǎng))的各三角形的頂點。點位宜設(shè)置在通視良好、易于擴展低等網(wǎng)的制高點上。點上埋設(shè)有標石,以示點位;點的地面上架設(shè)有覘標,以供觀測。
三棱鏡[sān léng jìng] ,釋義:截面呈三角形的棱鏡。參見〔棱鏡〕
三統(tǒng)歷[sān tǒng lì] ,釋義:我國史書上第一部記載完整的歷法。系 西漢 末 劉歆 據(jù)《太初歷》等前人的歷法修訂而成的、我國史志上第一部記載完備的歷法。
三學士[sān xué shì] ,釋義:謂 唐 代翰林院、弘文館、集賢院三院學士。
三堵墻[sān dǔ qiáng] ,釋義:明 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一種戰(zhàn)術(shù),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墻”。
三眼銃[sān yǎn chòng] ,釋義:有三個槍眼的一種火器。
三元節(jié)[sān yuán jié] ,釋義: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的合稱。
三互法[sān hù fǎ] ,釋義:東漢選任地方官員,為防止結(jié)黨營私,規(guī)定凡婚姻之家及 幽 冀 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稱三互法。
三尺水[sān chǐ shuǐ] ,釋義:喻劍。
三小子[sān xiǎo zi] ,釋義:1.舊稱供仆人差遣的奴仆為“三小子”。","2.排行第三的兒子。
三四五[sān sì wǔ] ,釋義:三十四、五之略語。
三足烏[sān zú wū] ,釋義:1.古代傳說中的神鳥。為 西王母 取食之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張守節(jié)正義引 張楫 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 西王母 取食。”","2.古代傳說中的神鳥。祥瑞之鳥。《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 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濕水》:“又按《瑞應(yīng)圖》有三足烏、赤烏、白烏之名。”《周書·明帝紀》:“丙申,順陽 獻三足烏。八月甲子,羣臣上表稱慶。”亦省作“三足”。《后漢書·班固傳》:“甘露宵零於豐草,三足軒翥於茂樹。”李賢 注引《古今注》:“元和 二年,甘露降 河東,三足烏集 沛國。”晉 成公綏《烏賦》:“若乃三足德靈,國有道則見,國無道則隱。”","3.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日中之三足鳥。漢 王充《論衡·說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唐 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響共命鳥,金牓雙廻三足烏。”仇兆鰲 注引 黃生 曰:“金榜廻烏,猶云日射黃金牓。三足烏,即日也。”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無端三足烏,團團光爍爍。安得 后羿 弓,射此一輪落。”亦省作“三足”。唐 柳宗元《跂烏詞》詩:“無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妬爾令爾疾。”
三危山[sān wēi shān] ,釋義:1.在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屬祁連山脈。三峰聳峙,其勢欲墜,故名。西與大沙山間有著名的敦煌石窟。","2.傳說中的仙山。
三月雪[sān yuè xuě] ,釋義:1.春雪。喻春江的浪濤。","2.花名。
三生愿[sān shēng yuàn] ,釋義:指世世結(jié)為夫婦的愿望。
三鼎甲[sān dǐng jiǎ] ,釋義:科舉時代殿試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世稱“三鼎甲”。
三重門[sān chóng mén] ,釋義:指衙門。舊時官衙有門三重,故稱。
三婦艷[sān fù yàn] ,釋義:樂府相和歌辭篇名。古詩《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的后段,都有大婦、中婦、小婦等辭。
三娘子[sān niáng zǐ] ,釋義:明 代 蒙古 右翼 土默特 萬戶首領(lǐng) 俺答汗 之妻。俺答汗 死后,主持政務(wù)三十年,加強了與中原的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促進了 蒙 漢 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明史·外國傳八·韃靼》:“十五年春,子 撦力克 嗣。其妻 三娘子,故 俺答 所奪之外孫女而為婦者也。歷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乃敕封為 忠順夫人。”清 錢謙益《太原府推官唐君墓志》:“三娘子 欵塞,君平 捧檄往諭,宣布朝廷威德。”
三清境[sān qīng jìng] ,釋義:道教語。指大羅天一氣所化的天界,為三洞教主所居的最高仙境,即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太清境。見《道教義樞》卷七。
三生石[sān shēng shí] ,釋義:傳說 唐 李源 與僧 圓觀 友善,同游 三峽,見婦人引汲,觀 曰:“其中孕婦姓 王 者,是某託身之所。”更約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會于 杭州 天竺寺 外。是夕 觀 果歿,而孕婦產(chǎn)。及期,源 赴約,聞牧童歌《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源 因知牧童即 圓觀 之后身。見 唐 袁郊《甘澤謠·圓觀》。后人附會謂 杭州 天竺寺 后山的三生石,即 李源 和 圓觀 相會之處。詩文中常用為前因宿緣的典實。唐 齊己《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之三:“自拋 南岳三生石,長傍西山數(shù)片云。”元 蕭列《八聲甘州》詞:“三生石,情緣千里,風月柴門。”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種后緣,亦未可知耳!”程善之《胡淑娟女士挽歌》:“支機夜冷三生石,天孫闇倚銀河泣。”參見“三生”。
三青子[sān qīng zǐ] ,釋義:指蠻橫不講道理的人。
三門峽[sān mén xiá] ,釋義:黃河中游著名峽谷。在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河床中有堅硬的巖石,將水道分成三股急流,北為人門,中為神門,南為鬼門,三門峽由此得名。建有三門峽水利樞紐。
三條路[sān tiáo lù] ,釋義:都城的三條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
三點會[sān diǎn huì] ,釋義:天地會的別名。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興中會革命史要》:“本來在 廣州 的客籍人,多半加入三點會。會中的口號就是‘反 清 復(fù) 明’。”參見“三合會”。
三簧鎖[sān huáng suǒ] ,釋義:舊時一種內(nèi)有三條簧片的鎖,較一般的兩簧鎖牢固。
三面人[sān miàn rén] ,釋義:神話中一頭三面的人。
三番子[sān fān zǐ] ,釋義:指在幫會中的人。傳說首立幫會者姓 潘,“潘”字拆開是“三番”二字,故有此稱。
三天竺[sān tiān zhú] ,釋義:浙江 杭州 天竺山 有上、中、下 天竺寺,合稱 三天竺。
三叉戟[sān chā jǐ] ,釋義:1.古代神話中海神所持的有三尖頭的矛槍或節(jié)杖。","2.以三叉戟代表海軍力量的象征或代表至高權(quán)力的象征,如不列顛錢幣上的圖案。","3.一種飛機的名稱。
三結(jié)合[sān jié hé] ,釋義:中國共產(chǎn)黨提倡過的一種工作方式。即由三個方面的人員密切結(jié)合進行工作。
三合會[sān hé huì] ,釋義:天地會的別名。天地會以反 清 復(fù) 明 為宗旨,相傳以 洪武(明太祖年號)的洪字為其代稱,對內(nèi)稱“洪門”,會員互稱“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點水偏旁,故又稱“三點會”。后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會合之義,因改稱“三合會”。《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憶昭樓洪楊奏稿·吳觀察致倪方伯書》:“近日三合會匪東西四散,無處不有。”彭湃《海豐農(nóng)民運動》:“三合會秘密結(jié)社之盛行,幾乎普遍了全縣。”
三善道[sān shàn dào] ,釋義:佛教語。謂六道輪迴中與善業(yè)相應(yīng)的三個趨生之所。即上品善業(yè)趨生的天道,中品善業(yè)趨生的人道,下品善業(yè)趨生的修羅道。
三不留[sān bù liú] ,釋義:俗稱蠶老結(jié)繭、人老去世、女大出嫁為三種不可挽回之事,叫做“三不留”。
三極管[sān jí guǎn] ,釋義:具有陰極、板極、柵極三個電極的電子管。柵極在陰極和板極之間,可改變陰極和板極之間通過的電流。用于放大、檢波、產(chǎn)生振蕩電流等。有時也把晶體三極管簡稱為三極管。
三將軍[sān jiāng jūn] ,釋義:指三軍的主帥。
三突出[sān tū chū] ,釋義:“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藝創(chuàng)作塑造人物的原則,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三神山[sān shén shān] ,釋義:傳說 東海 中仙人所居之山,即 蓬萊、方丈、瀛洲。
三足鼎[sān zú dǐng] ,釋義:1.三足之鼎。古為國家之重器。","2.如鼎之三足。
三家村[sān jiā cūn] ,釋義:形容人煙稀少,地處偏僻的小鄉(xiāng)村。宋陸游《村飲示鄰曲》詩:“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
三熱愛[sān rè ài] ,釋義:1981年8月,共青團中央決定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黨的“三熱愛”教育活動。此后,“三熱愛”與“五講四美”并提,也成為全民文明禮貌活動的內(nèi)容。
三日香[sān rì xiāng] ,釋義:1.東漢荀彧為尚書令,相傳他的衣帶有香氣,所到之處,香三日不散,故稱。","2.形容芳香經(jīng)久不散。","3.芳香僅三日。常以喻新鮮一時,不能持久。
三角獸[sān jiǎo shòu] ,釋義:古代傳說中祥瑞之獸。
三八節(jié)[sān bā jié] ,釋義:[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March 8th)] 國際婦女斗爭的紀念日。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權(quán)利而舉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第二次社會主義者婦女大會上決定,以每年3月8日為婦女節(jié)。亦稱國際婦女節(jié)。
三不歸[sān bù guī] ,釋義:1.三種樂而忘歸的現(xiàn)象。《管子·輕重丁》:“男女相好,往來之市者,罷市,相睹樹下,談?wù)Z終日不歸;男女當壯,扶輦推輿,相睹樹下,歡笑超距,終日不歸;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是以田不發(fā),五穀不播,麻桑不種,蠒縷不治。內(nèi)嚴一家而三不歸,則帛布絲纊之賈,安得不貴?”后因稱流連忘返為“三不歸”。元 王仲元《粉蝶兒·集曲名題秋怨》套曲:“我每夜伴穿窗月影低,好也羅你快活三不歸。”","2.無著落;沒辦法。元 關(guān)漢卿《拜月亭》第二折:“干戈動地來,橫禍事從天降。爺娘三不歸,家國一時亡。”元 孫季昌《粉蝶兒·怨別》套曲:“別離了數(shù)載餘,淹留的我三不歸。”《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到明日,沒的把這些東西兒吃人暗算奪了去,抗閃得奴三不歸。”
三停刀[sān tíng dāo] ,釋義:鋒刃部分約占全長三分之一的一種長柄刀。
三重門[sān chóng mén] ,釋義:指衙門。舊時官衙有門三重,故稱。
三王墓[sān wáng mù] ,釋義:相傳 楚 干將 莫邪 為 楚王 鑄劍,劍成,楚王 殺 莫邪。
三梭布[sān suō bù] ,釋義:江蘇省 松江縣 產(chǎn)的纻絲布。
三門峽[sān mén xiá] ,釋義:黃河中游著名峽谷。在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河床中有堅硬的巖石,將水道分成三股急流,北為人門,中為神門,南為鬼門,三門峽由此得名。建有三門峽水利樞紐。
三千營[sān qiān yíng] ,釋義:明 永樂 時京軍三大營之一,以塞外降丁三千騎兵組成。
三九天[sān jiǔ tiān] ,釋義: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為止。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老舍《四世同堂》二九:“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濕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里能把有水的瓶子凍炸。”楊朔《亂人坑》:“三九天身上也難得些棉絮,只是披著石灰袋子,破麻包。”
三把刀[sān bǎ dāo] ,釋義:舊時南方婦女簪發(fā)的首飾。其狀似刀,故名。
三胞胎[sān bāo tāi] ,釋義:一胎生的三個孩子。
三百篇[sān bǎi piān] ,釋義:相傳《詩》三千余篇,經(jīng) 孔子 刪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內(nèi)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shù)稱三百篇。后即以“三百篇”為《詩經(jīng)》代稱。
三致意[sān zhì yì] ,釋義:亦作“三致志”。再三表達其意。
三三制[sān sān zhì] ,釋義:抗日戰(zhàn)爭時期根據(jù)地政權(quán)機構(gòu)的人員組成制度。為了堅決執(zhí)行抗日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各抗日根據(jù)地的抗日民主政府中政權(quán)機構(gòu)人員的組成:共產(chǎn)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chǎn)階級和開明士紳的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三六九[sān liù jiǔ] ,釋義:1.猶言常常,經(jīng)常。","2.指大概的數(shù)目。
三遺矢[sān yí shǐ] ,釋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 使者既見 廉頗,廉頗 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 使還報王曰:‘廉將軍 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 以為老,遂不召。”后以“三遺矢”指體弱多病。清 趙翼《哭果毅阿公病歿于軍》詩:“可憐病到三遺矢,猶自身衝百戰(zhàn)場。”姚雪垠《言志篇·辭歲》詩:“又是一年辭舊歲,銀燈白髮醉顏紅。幸無每飯三遺矢,尚有平生百練功。”
三官堂[sān guān táng] ,釋義: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廟宇。
三大節(jié)[sān dà jié] ,釋義:三個主要節(jié)日。(1)宋 指冬至、元旦、寒食。宋 金盈之《醉翁談錄·京城風俗記·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jié)。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jié)序,故民間多相問遺。”(2)清 代指元旦、冬至、萬壽圣節(jié)。《清史稿·禮志七》:“順治 八年,定元旦、冬至、萬壽圣節(jié)為三大節(jié)。”(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三叉路[sān chā lù] ,釋義:從同一路口出發(fā),通向不同去處的幾條道路。
三七開[sān qī kāi] ,釋義:1.三成七成的比例。","2.三分錯誤,七分成績。
三獨坐[sān dú zuò] ,釋義:1.漢御史中丞、司隸校尉與尚書令,朝會時坐皆專席,故號“三獨坐”。","2.泛指高官顯宦。亦省作“三獨”。
三蛇羹[sān shé gēng] ,釋義:廣東 名菜。以三種毒蛇肉制成的羹。
三青鳥[sān qīng niǎo] ,釋義:1.傳說中的仙鳥名。","2.借指使者。
三不欺[sān bù qī] ,釋義:謂為政以德,則下不忍欺;為政以察,則下不能欺;為政以刑,則下不敢欺。
三里霧[sān lǐ wù] ,釋義:濃霧,后亦用以借指道術(shù)。
三寸舌[sān cùn shé] ,釋義:猶后世所謂“三寸不爛之舌”。
三首國[sān shǒu guó] ,釋義: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三青團[sān qīng tuán] ,釋義: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簡稱。國民黨控制的反動組織。成立于1938年4月,7月組成中央團部,蔣介石自任團長。1947年并入國民黨。
三八節(jié)[sān bā jié] ,釋義:[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March 8th)] 國際婦女斗爭的紀念日。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權(quán)利而舉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第二次社會主義者婦女大會上決定,以每年3月8日為婦女節(jié)。亦稱國際婦女節(jié)。
三寶殿[sān bǎo diàn] ,釋義:佛殿。常以喻有所求之地。
三千界[sān qiān jiè] ,釋義:“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稱。
三合會[sān hé huì] ,釋義:天地會的別名。天地會以反 清 復(fù) 明 為宗旨,相傳以 洪武(明太祖年號)的洪字為其代稱,對內(nèi)稱“洪門”,會員互稱“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點水偏旁,故又稱“三點會”。后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會合之義,因改稱“三合會”。《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憶昭樓洪楊奏稿·吳觀察致倪方伯書》:“近日三合會匪東西四散,無處不有。”彭湃《海豐農(nóng)民運動》:“三合會秘密結(jié)社之盛行,幾乎普遍了全縣。”
三岔路[sān chà lù] ,釋義:同“三叉路”。《水滸傳》第三三回:“這 清風寨 卻在 青州 三岔路口,地名 清風鎮(zhèn)。”楊朔《百花山》:“不遠處三岔路口有座地堡,聽見聲,打起槍來。”
三青子[sān qīng zǐ] ,釋義:指蠻橫不講道理的人。
三節(jié)棍[sān jié gùn] ,釋義:古武器名。在棍的一頭用鐵索連接短棍兩節(jié),用以擊敵,可破刀牌。
三尺法[sān chǐ fǎ] ,釋義:指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簡書法律,故稱。
三八線[sān bā xiàn] ,釋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1945年7月美蘇在波茨坦會議上達成協(xié)議,以北緯38° 線作為蘇美在朝鮮半島對日受降范圍的臨時軍事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qū),南部為美軍受降區(qū),三八線由此而得名。三八線后成為南北朝鮮的大致分界線。
三世佛[sān shì fó] ,釋義:佛教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各有千佛出世。過去佛為 迦葉 諸佛,現(xiàn)在佛為 釋迦牟尼 佛,未來佛為 彌勒 諸佛。
三季稻[sān jì dào] ,釋義:一年之內(nèi),在同一塊田里能從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三里霧[sān lǐ wù] ,釋義:濃霧,后亦用以借指道術(shù)。
三季稻[sān jì dào] ,釋義:一年之內(nèi),在同一塊田里能從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三元君[sān yuán jūn] ,釋義:道教謂 元始天尊 居玉清天之 三元宮,因稱其為 三元君。
三論宗[sān lùn zōng] ,釋義:中國 佛教宗派。崇尚 印度 中觀學派的《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因以得名。
三十六[sān shí liù] ,釋義:約計之詞,極言其多。
三五月[sān wǔ yuè] ,釋義:指農(nóng)歷十五夜的月亮。多特指中秋月。
三舍法[sān shè fǎ] ,釋義:宋神宗 時取士法,為 元豐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學為外舍、內(nèi)舍、上舍,別生員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nèi)舍繼而升上舍。最后按科舉考試法,分別規(guī)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職。在舍讀經(jīng)為主,以濟當時科舉偏重文詞之不足。紹圣 中,曾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宣和 三年,詔罷此法。見《宋史·選舉志一》、《選舉志二》。《朱子語類》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罷,學舍中無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類,是甚么樣有氣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壯,當時亦自煞有人。”清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避史錄話》:“崇寧 立三舍法,雖崇經(jīng)術(shù),亦未嘗廢史。”
三大殿[sān dà diàn] ,釋義:清 宮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之合稱。
三教圖[sān jiào tú] ,釋義:宋 馬遠 作,畫 老子、釋迦、孔子 三人。畫上 老子中坐,釋迦 立于旁,孔子 則作禮于前。
三珠樹[sān zhū shù] ,釋義:1.本作“三株樹”。古代傳說中的珍木。","2.對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稱美。
三惡道[sān è dào] ,釋義:佛教謂六道輪迴中作惡業(yè)者受生的三個去處。即:造上品十惡業(yè)者墮入的地獄道;造中品十惡業(yè)者墮入的餓鬼道;造下品十惡業(yè)者墮入的畜生道。
三丹田[sān dān tián] ,釋義:道教謂精、氣、神之舍為三丹田。
三言詩[sān yán shī] ,釋義:舊詩體的一種。以三字為句,故名。清 趙翼《陔馀叢考·三言詩》:“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於 高貴鄉(xiāng)公。然 漢《安世房中歌》‘豐草葽’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貺’、‘天馬徠’等章,已創(chuàng)其體,則不始於 魏 末矣。劉勰 又引《喜起歌》為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於 西漢,蓋《國風》:‘山有榛’、‘隰有苓’,《周頌》:‘綏萬邦’、‘屢豐年’之類。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 漢 初以之為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體耳。”
三素云[sān sù yún] ,釋義:1.道教謂人身中元氣有紫、白、黃三色:脾為黃素,肺為白素,肝為紫素,合稱“三素云”。","2.指各色云煙。
三尺劍[sān chǐ jiàn] ,釋義:古劍長凡三尺,故稱。
三家詩[sān jiā shī] ,釋義:指 魯、齊、韓 三家所傳之《詩》。
三不孝[sān bù xiào] ,釋義:舊謂三種不孝順父母的行為。(1)指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
三春暉[sān chūn huī] ,釋義:1.春天的陽光。喻母愛。唐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比喻深厚的恩情。《詩刊》1977年第6期:“何當?shù)脠笕?a href="http://www.www.ddvxo.cn/ciyu/IMjKr7QySO.html">春暉,獻給恩人 毛澤東。”
三生石[sān shēng shí] ,釋義:傳說 唐 李源 與僧 圓觀 友善,同游 三峽,見婦人引汲,觀 曰:“其中孕婦姓 王 者,是某託身之所。”更約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會于 杭州 天竺寺 外。是夕 觀 果歿,而孕婦產(chǎn)。及期,源 赴約,聞牧童歌《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源 因知牧童即 圓觀 之后身。見 唐 袁郊《甘澤謠·圓觀》。后人附會謂 杭州 天竺寺 后山的三生石,即 李源 和 圓觀 相會之處。詩文中常用為前因宿緣的典實。唐 齊己《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之三:“自拋 南岳三生石,長傍西山數(shù)片云。”元 蕭列《八聲甘州》詞:“三生石,情緣千里,風月柴門。”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種后緣,亦未可知耳!”程善之《胡淑娟女士挽歌》:“支機夜冷三生石,天孫闇倚銀河泣。”參見“三生”。
三環(huán)路[sān huán lù] ,釋義:三環(huán)路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分別由海淀、西城、朝陽、豐臺路段組成,全長48.265公里,共建有44座立交橋,跨河橋9座,過街天橋62座,人行通道15座,是北京市城區(qū)的一條的環(huán)形城市快速路。北三環(huán)路于1994年全線按快速路標準建成通車,設(shè)計時速80公里。
三公子[sān gōng zǐ] ,釋義:指 春秋 晉獻公 之三子:申生、重耳、夷吾。《左傳·僖公九年》:“九月,晉獻公 卒,里克、平鄭 欲納 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杜預(yù) 注:“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
三倒班[sān dǎo bān] ,釋義:同“三班倒”。草明《乘風破浪》第四章:“小蘭 好是好,可是干的也是男工干的活,又是三倒班,他正下班回來睡覺呢,她卻要上班去了。”
三白法[sān bái fǎ] ,釋義:佛教喻身口意三種凈業(yè)。《高僧傳·遺身·元慧》:“﹝ 會昌 二年﹞歸寧 嘉禾,居 建興寺,立志持三白法…… 乾寧 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歸寂于 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五十八。弟子 端肅 等奉神座,葬之 吳會 之間,謂為三白和尚焉。”參見“三白”。
三道頭[sān dào tóu] ,釋義:指舊 上海 租界里的外國警察頭目,因制服臂章上有三條橫的標記,故稱。
三槐堂[sān huái táng] ,釋義:1.堂名。","2.泛指高官之第宅。
三面角[sān miàn jiǎo] ,釋義:有三個面的多面角。三面角的任意兩個面角的和大于第三個面角。三面角的三個二面角的和大于二個直角,小于六個直角。三個面角都是直角的三面角稱為直三面角。
三摩地[sān mó dì] ,釋義:三昧。《楞嚴經(jīng)》卷六:“彼佛教我,從聞思脩,入三摩地。”宋 向子諲《南歌子·韓公圭近有提舉廣東市舶之命因賦是詞》:“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三清殿[sān qīng diàn] ,釋義:供奉三清尊神的寶殿。泛指道觀。
三部曲[sān bù qǔ] ,釋義:源出古 希臘,指情節(jié)聯(lián)貫的三部悲劇,如 埃斯庫羅斯 的《奧列斯特》。后泛指三部內(nèi)容各自獨立而又互相連貫的文學作品。如 茅盾 的《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亦借指發(fā)展過程的三個階段。
三鞭酒[sān biān jiǔ] ,釋義:以三種雄性動物的生殖器泡制成的強身酒。
三極管[sān jí guǎn] ,釋義:具有陰極、板極、柵極三個電極的電子管。柵極在陰極和板極之間,可改變陰極和板極之間通過的電流。用于放大、檢波、產(chǎn)生振蕩電流等。有時也把晶體三極管簡稱為三極管。
三角髻[sān jiǎo jì] ,釋義:挽有三個發(fā)髻的發(fā)式。《漢武帝內(nèi)傳》:“﹝ 上元夫人 ﹞年可二十餘……頭作三角髻,餘髮散垂至腰。”唐 李白《上元夫人》詩:“嵯峨三角髻,餘髮散垂腰。”
三月二[sān yuè èr] ,釋義:農(nóng)歷三月二日。亦指上巳節(jié)。
三寸氣[sān cùn qì] ,釋義:猶言一口氣。借指生命。唐 呂巖《七言》詩:“解接往年三寸氣,還將運動一周天。”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元 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一朝身死無人救,三寸氣在千般有。”
三花馬[sān huā mǎ] ,釋義:唐 代邊地所進良馬,由尚乘局在馬身印以三花飛鳳之字。又崇尚與馬剪鬃為飾,剪馬鬃為三辮者,稱三花馬;五辮者稱五花馬。見《新唐書·百官志二》。
三原色[sān yuán sè] ,釋義:1.指紅、綠、藍三種色光。它們在一定組合下可以復(fù)合成光譜中的各種色光,故名。","2.顏料或染料中的品紅、黃、青也叫三原色。
三白食[sān bái shí] ,釋義:佛教徒食乳、酪、飯,三者均白,故稱。
三大士[sān dà shì] ,釋義:佛教稱西方極樂世界 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為三大士。
三語掾[sān yǔ yuàn] ,釋義: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 有令聞,太尉 王夷甫 見而問曰:‘老 莊 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晉書·阮瞻傳》亦載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阮修 作 阮瞻。后常以“三語掾”作為幕府官的美稱。唐 劉商《雜言哀悼姚倉曹》詩:“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宋 蘇軾《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金 元好問《益父曹弟見過》詩:“從事舊慚三語掾,通家猶記十年兄。”
三尺雪[sān chǐ xuě] ,釋義:喻劍。
三分國[sān fēn guó] ,釋義:指 蜀、魏、吳 三國。
三點水[sān diǎn shuǐ] ,釋義:漢字偏旁,形狀為“氵”。如“江、河、沐、浴”等字的左邊部分。
三夫人[sān fū rén] ,釋義:古代天子后宮分主六宮之官。《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孔穎達 疏:“后之六宮在王之六寢之后……其三夫人雖不分居六宮,亦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或猶如三公分主六卿之類也。”三夫人之號,代有更易。《南史·后妃傳序》:“晉武帝 采 漢 魏 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及 孝武 孝建 三年,省夫人,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以為三夫人。”
三叉戟[sān chā jǐ] ,釋義:1.古代神話中海神所持的有三尖頭的矛槍或節(jié)杖。","2.以三叉戟代表海軍力量的象征或代表至高權(quán)力的象征,如不列顛錢幣上的圖案。","3.一種飛機的名稱。
三不朽[sān bù xiǔ] ,釋義:謂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經(jīng)久不廢,故曰不朽。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宋 楊萬里《跋寫真劉敏叔八君子圖》詩:“古人三不朽,諸老一一中。”清 管同《<方埴之文集>序》:“古之所謂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三擊掌[sān jī zhǎng] ,釋義:兩人相對擊掌三次,表示說話算數(shù)。揚劇《鴻雁傳書》:“我豈能把三擊掌的事兒忘干凈。我發(fā)誓不見那嫌貧愛富的人。”柯巖《“小迷糊”阿姨》詩:“講從此要永遠和他做好朋友,還和他三擊掌表示說到做到。”
三三節(jié)[sān sān jié] ,釋義:即上巳節(jié)。古人于農(nóng)歷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稱。
三部曲[sān bù qǔ] ,釋義:源出古 希臘,指情節(jié)聯(lián)貫的三部悲劇,如 埃斯庫羅斯 的《奧列斯特》。后泛指三部內(nèi)容各自獨立而又互相連貫的文學作品。如 茅盾 的《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亦借指發(fā)展過程的三個階段。
三都賦[sān dōu fù] ,釋義:晉 左思 作。構(gòu)思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 為之紙貴。見《晉書·左思傳》。后因以“三都賦”指廣為流傳的名篇。明 馮惟敏《不伏老》第四折:“再來不上《三都賦》,此去休過 萬里橋。”
三鞠躬[sān jū gōng] ,釋義:民國元年頒布的禮制。三度彎身致敬,為最敬之禮節(jié)。吳虞《墨子的勞農(nóng)主義》:“三叩首改為三鞠躬,并沒有好大的關(guān)系。”
三原色[sān yuán sè] ,釋義:1.指紅、綠、藍三種色光。它們在一定組合下可以復(fù)合成光譜中的各種色光,故名。","2.顏料或染料中的品紅、黃、青也叫三原色。
三法司[sān fǎ sī] ,釋義:明 清 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
三八式[sān bā shì] ,釋義:1.指日本造“三八式”步槍。","2.指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干部。
三月街[sān yuè jiē] ,釋義: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 云南 大理 舉行的規(guī)模盛大的集市貿(mào)易和賽馬、射箭、歌舞等文化交流活動,俗稱“三月街”,何百源《三月街的浪花》:“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 大理 三月街,我背起照相機便出發(fā)了。”
三角眼[sān jiǎo yǎn] ,釋義:俗稱有棱角形狀的眼睛。
三叉口[sān chā kǒu] ,釋義:不同去向的三條道路的交會處。
三胞胎[sān bāo tāi] ,釋義:一胎生的三個孩子。
三休臺[sān xiū tái] ,釋義:楚 章華臺 的異名。
三連冠[sān lián guàn] ,釋義:一個隊或一個人在一種競賽項目(如排球)的三個連續(xù)大賽中獲得冠軍。
三不去[sān bù qù] ,釋義:舊謂丈夫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情況。《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大歸曰來歸”漢 何休 注:“婦人有七棄、五不娶、三不去。甞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
三角眼[sān jiǎo yǎn] ,釋義:俗稱有棱角形狀的眼睛。
三腳貓[sān jiǎo māo] ,釋義:1.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2.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
三天使[sān tiān shǐ] ,釋義:佛教謂老、病、死三苦為 閻摩王 的三使者。按,閻摩王為管理地獄之王。
三銖錢[sān zhū qián] ,釋義:中國古代銅鑄幣。錢重三銖,上有“三銖”二字,故名。
三江口[sān jiāng kǒu] ,釋義:1.指 江蘇省 吳江縣 北,吳淞江、婁江、東江 分流處。《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不知 越王 將選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 吳國。”","2.指 湖南省 岳陽 北,洞庭湖 水入 長江 處。","3.指 湖北省 漢口 西。《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孔明 欣然從之,一同登舟,駕起帆檣,迤邐望 夏口 而進。離三江口 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4.指 浙江 的 曹娥江、錢清江、浙江 三水于海口匯合處。見 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會稽縣》。","5.指 云南、貴州、廣西 三省之 南盤江、多衣江、九龍河 交匯處。《詩刊》1978年第2期:“三江口 的過去是十分悲慘的。”他如 廣東 郁水(西江)、湞水(北江)、浪水(東江)合流處,廣西藤江、繡江、桂江 合流處都叫 三江口。
三希堂[sān xī táng] ,釋義: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養(yǎng)心殿。清高宗(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收藏于此,認為是三件稀有之物,故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