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松[wǔ sōng] ,釋義:1.秦始皇登泰山,避雨松樹下,因封為五大夫松。后人誤以為是五株松樹,故稱五松。","2.山名。在今安徽銅陵縣東南。
五邑[wǔ yì] ,釋義:五邑或稱四邑、六邑,皆指今廣東江門市管轄的范圍。
五五[wǔ wǔ] ,釋義:1.《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五五相乘為二十五,漢 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遭離母憂,五五斷仁。”","2.二十五。《鹖冠子·度萬》:“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陸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老臣慺慺,愿國家同祚於 軒轅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為伊邑。”此謂 黃帝 有子二十五人。","3.以五為行列。《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艷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南朝 梁 江淹《學(xué)梁王兔園賦》:“上飛 衡 陽,下宿 沅 漢,十十五五忽合而復(fù)散。”《晉書·天文志中》:“凡降人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又云,如人叉手相向。”","4.謂以五人為伍,猶如古代軍隊編制。《魏書·高佑傳》:“設(shè)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fā)則連其坐,初雖似煩碎,后風(fēng)化大行,寇盜止息。”
五伯[wǔ bó] ,釋義:1.五個霸主。(1)指 夏 昆吾,殷 大彭、豕韋、周 齊桓公、晉文公。《莊子·大宗師》:“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 疏:“五伯者,昆吾 為 夏 伯,大彭、豕韋 為 殷 伯,齊桓、晉文 為 周 伯,合為五伯。”(2)指 春秋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公、秦繆公。《呂氏春秋·當(dāng)務(wù)》:“備説非六王五伯。”高誘 注:“五伯,齊桓、晉文、宋襄、楚莊、秦繆 也。”明 沉采《千金記·定謀》:“五伯當(dāng)年勢迭興,讀書牛角戴鋤行。”(3)指 春秋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 闔閭、越王 句踐。《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 齊桓、晉文、楚莊、吳 闔閭、越 句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4)指 春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 夫差。《漢書·諸侯王表》:“故盛則 周、邵 相其治,致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其守。”顏師古 注:“伯讀曰霸。此五霸謂 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 夫差 也。”","2.同“五百”。《新唐書·蘇世長傳》:“初在 陜,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于廛,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世長 不勝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宋 岳柯《桯史·蠲毒圖》:“﹝ 王涇 ﹞減死黥流,杖脊朝天門,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斃,涇 貨五伯下其手,卒得活。”","3.指 東漢 鄧彪 等五人,因字號中皆帶“伯”字,故稱。《后漢書·鄧彪傳》“鄧彪 字 智伯 ……后仕郡,辟公府”唐 李賢 注引《東觀記》:“彪 與同郡 宗武伯、翟敬伯、陳綏伯、張弟伯,同志好,齊名,南陽 號曰‘五伯’。”
九五[jiǔ wǔ] ,釋義:1.《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2.指帝王。
五星[wǔ xīng] ,釋義:1.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東方歲星(木星)、南方熒惑(火星)、中央鎮(zhèn)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2.古代星命術(shù)士以人的生辰所值五星之位來推算祿命,因以指命運。
飛五[fēi wǔ] ,釋義:指出仕。語出《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晉 葛洪《抱樸子·嘉遯》:“潛初飛五,與時消息。”
五衷[wǔ zhōng] ,釋義:同“五中”。五臟。亦指內(nèi)心。
五尺[wǔ chǐ] ,釋義:1.見“五尺之童”。","2.俗稱牽引畜牲的繩索。","3.指床。
五風(fēng)[wǔ fēng] ,釋義:1.五方之風(fēng)。","2.中醫(yī)謂肝風(fēng)、心風(fēng)、脾風(fēng)、肺風(fēng)、腎風(fēng)。","3.五日刮一次風(fēng)。
五相[wǔ xiàng] ,釋義:指 唐 代 裴垍、王涯、杜元穎、崔群 和 李絳 五宰相。
五南[wǔ nán] ,釋義:江南、湖南、嶺南、海南 和 云南 的合稱。
五銖[wǔ zhū] ,釋義:1.即五銖錢。","2.見“五銖衣”。
五痔[wǔ zhì] ,釋義:五種痔瘡。
五爵[wǔ jué] ,釋義: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五車[wǔ chē] ,釋義:1.見“五車書”。","2.星名。亦稱五潢,屬畢宿,共有五星。","3.古代統(tǒng)治者使用的五種車子。","4.古代的五種兵車。即戎路、廣車、闕車、蘋車、輕車。
五間[wǔ jiān] ,釋義:亦作“五閒”。五種離間方法。
五涼[wǔ liáng] ,釋義:指 晉 和 南朝 宋 時北方十六國中的 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南涼。其地均在 甘肅 境內(nèi),后借指 甘肅 一帶。
五元[wǔ yuán] ,釋義:古代一種紀(jì)年法。唐 周存《太常新復(fù)樂懸冬日薦之圜丘賦》:“繩五元以氣應(yīng),考八能而術(shù)全。”前蜀 杜光庭《眾修甲子醮詞》:“輒因六甲之辰,五元之首,同誠勵志,瀝懇祈恩。”清 俞正燮《癸巳類稿·書煙波釣叟歌后》:“《五行大義》云:‘九宮別以己亥為元首,分為五元。初己亥六十年天元,次六十年地元,次人元,次河元,次海元,亦紀(jì)年所用。’”
五情[wǔ qíng] ,釋義:1.喜、怒、哀、樂、怨五種情感。","2.猶言五內(nèi)。","3.指五種致病因素。","4.星相家稱天干。","5.佛教謂眼、耳、口、鼻、身五根產(chǎn)生的情欲。
五內(nèi)[wǔ nèi] ,釋義:五臟,指內(nèi)心:~如焚(形容內(nèi)心極為焦慮)。銘感~。
五家[wǔ jiā] ,釋義:1.五戶。古代以為戶籍編制的基層單位。周 代以五家為一比,春秋 時 齊國 管仲 以五家為一軌。《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2.指 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 五帝。《史記·天官書論》:“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張守節(jié)正義:“五家,黃帝、高陽、高辛、唐 虞、堯 舜 也。”","3.指 黃帝、顓頊、夏、殷、周 五代的歷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異,維 太初 之元論。”張守節(jié)正義:“五家謂 黃帝、顓頊、夏、殷、周 之歷。”","4.指傳《春秋》的 左氏、公羊氏、穀梁氏、鄒氏、夾氏 五人。何休《<公羊傳>序》“傳《春秋》者非一”唐 徐彥 疏:“舊云,傳《春秋》者非一者,謂本出 孔子,而《傳》五家。”參閱 唐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5.指治《春秋穀梁傳》的 尹更始、劉向、周慶、丁姓、王彥 五人。《后漢書·賈逵傳》:“雖為古學(xué),兼通五家《穀梁》之説。”李賢 注:“五家,謂 尹更始、劉向、周慶、丁姓、王彥 等,皆為《穀梁》。”","6.謂五行家。《后漢書·桓郁傳》:“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李賢 注:“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7.指 北周、北齊、南朝 梁、南朝 陳、隋 五朝。《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議者以 魏 有 魏收,魏澹 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dāng)立。德棻 更與秘書郎 岑文本、殿中侍御史 崔仁師 次 周 史,中書舍人 李百藥 次 齊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陳 二史,秘書監(jiān)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齡 總監(jiān)。脩撰之原,自 德棻 發(fā)之。”","8.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指 唐、虞、夏、殷、周 五代。清 劉書年《周時書分四代》:“三科之條,五家之教。三科,謂 虞、夏 一科,商 一科,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謂 唐 一家,虞 一家,夏 一家,殷 一家,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章炳麟《訄書·正名雜義》:“夫三科五家,文質(zhì)各異。”
五藏[wǔ zàng] ,釋義:1.亦作“五臧”。即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中醫(yī)謂“五臟”有藏精氣而不瀉的功能,故名。","2.佛教的五類經(jīng)典。
五大[wǔ dà] ,釋義:1.指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等五種人。《左傳·昭公十一年》:“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xì)不在庭。”孔穎達(dá) 疏引 賈逵 云:“五大,謂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也。”《晉書·李特載記》:“《傳》云‘五大不在邊’,將軍起兵始爾,便遣 李庠 握強兵於外,愚竊惑焉。”","2.指知、武、工、商、農(nóng)。《逸周書·文酌》:“五大:一大知,率謀;二大武,劍勇;三大工,賦事;四大商,行賄;五大農(nóng),假貸。”","3.佛教稱地、水、火、風(fēng)之四大與空大為五大。南朝 梁 慧皎《高僧傳·義解·寶亮》:“二施等於前,五火陳於后。”唐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五大者,謂地、水、火、風(fēng)、空。”章炳麟《無神論》:“凡云幻有者,固與絶無有別,若意識為幻有,五大亦屬幻有。”
五性[wǔ xìng] ,釋義:1.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欲、懼、憂。","2.人的五種性情。指暴、淫、奢、酷、賊。","3.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哀、樂、怨。","4.指仁、義、禮、智、信。","5.五臟的特性。
五極[wǔ jí] ,釋義:猶五刑。極,誅。
五教[wǔ jiào] ,釋義: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舊唐書·玄宗紀(jì)下》:“敦風(fēng)勸俗,五教攸光。”","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nèi)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dāng)?shù);三曰教其足,以進(jìn)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xí),而士負(fù)以勇矣。”","3.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宋 洪邁《容齋四筆·官稱別名》:“唐 人好以它名標(biāo)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4.佛教語。華嚴(yán)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唐 法藏《華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jīng)。”
五侯[wǔ hòu] ,釋義:1.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參見“五侯九伯”。","2.指同時封侯的五人。","3.泛指權(quán)貴豪門。
五房[wǔ fáng] ,釋義:唐 宋 中書省下分管行政事務(wù)的五個部門。
五株[wǔ zhū] ,釋義:指 秦始皇 所封 泰山 五大夫松。五大夫為 秦 官名,第九爵,后人誤以為封五株松樹,遂有此稱。
五言[wǔ yán] ,釋義:1.五德之言。","2.五個字的句子。","3.見“五言詩”。
五峰[wǔ fēng] ,釋義:指五個手指。《全唐詩》卷八七九載《酒令·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資治通鑒·后漢隱帝乾祐三年》“為手勢令”元 胡三省 注:“五峰,通呼五指也。”
五將[wǔ jiàng] ,釋義:古代稱北極星周圍五個星座為五將。
五殺[wǔ shā] ,釋義:1.指墨、劓、剕、宮、大辟五刑。","2.猶五行。
五運[wǔ yùn] ,釋義:1.古代據(jù)五行生克說推算出的王朝興替的氣運。","2.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運行。
五征[wǔ zhēng] ,釋義:古人以雨、暘、煖、寒、風(fēng)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兇的徵驗,稱為“五徵”。
五花[wǔ huā] ,釋義:1.見“五花馬”。","2.五加皮的別名。","3.即五行陣。
五姓[wǔ xìng] ,釋義:1.舊時術(shù)士按宮、商、角、徵、羽將姓氏加以分類,稱為“五姓”。","2.指梁、唐、晉、漢、周五代。","3.猶言百姓。
五會[wǔ huì] ,釋義:1.謂五次會盟。《左傳·襄公八年》:“五會之信,今將背之。”杜預(yù) 注:“謂三年會 雞澤,五年會 戚 又會 城棣,七年會 鄬,八年會 邢丘。”","2.古代醫(yī)家術(shù)語。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臑會的合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 乃使弟子 子陽 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張守節(jié)正義引《素問》:“五會謂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臑會也。”","3.一種大船名。《太平御覽》卷七七○引 晉 周處《風(fēng)土記》:“小曰舟,大曰船。溫麻 五會者,永寧縣 出豫林,合五板以為大船,因以五會為名也。”
五賊[wǔ zéi] ,釋義:1.道教謂命、物、時、功、神為五賊。","2.指五種有害禾稼的東西。","3.五種自傷致疾之事。
五季[wǔ jì] ,釋義:1.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2.中醫(yī)以四時配五行而為五季,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五道[wǔ dào] ,釋義:1.五路、五個方面。《南史·呂僧珍傳》:“建武 二年,魏 軍南攻,五道并進(jìn)。”唐 王昌齡《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zhàn)塲。”","2.五種方法。《呂氏春秋·孝行》:“養(yǎng)有五道:脩宮室,安牀笫,節(jié)飲食,養(yǎng)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yǎng)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yǎng)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調(diào),養(yǎng)口之道也;龢顏色,説言語,敬進(jìn)退,養(yǎng)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jìn)而厚用之,可謂善養(yǎng)矣。”","3.佛教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處輪迴之所。見《菩薩處胎經(jīng)》。道教亦承襲此說。見《云笈七籤》卷十。南朝 宋 鮑照《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南朝 梁 沉約《佛記序》:“去來五道,大千比之毫端;往復(fù)三界,祇劫未足稱遠(yuǎn)。”參見“六道”。","4.見“五道將軍”。
五石[wǔ dàn] ,釋義:1.指五種石料。后被道教用以煉丹。","2.五色琉璃。","3.見“五色石”。","4.見“五石散”。","5.容積為五石。
五征[wǔ zhēng] ,釋義:古人以雨、暘、煖、寒、風(fēng)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兇的徵驗,稱為“五徵”。
五河[wǔ hé] ,釋義:1.神話傳說中的五色之河。","2.淮河及其支流澮、沱、漴、潼,五河的合稱。
五民[wǔ mín] ,釋義:1.指褊急之民、狠剛之民、怠惰之民、費資之民、巧諛惡心之民。","2.指《詩》《書》談?wù)f之士、處士、勇土、技藝之士、商賈之士。","3.指士、農(nóng)、商、工、賈。亦泛指五方之民。","4.指士、農(nóng)、工、商賈、兵。
五月[wǔ yuè] ,釋義:一年中的第五個月份。英文為May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jì)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五葉[wǔ yè] ,釋義:1.指人參。","2.五個花瓣。","3.五代,五世。
五華[wǔ huá] ,釋義:1.五色仙花。","2.謂五色光華。","3.道教謂五方之氣。
五陽[wǔ yáng] ,釋義:1.謂《易》夬卦中的五個陽爻。","2.指城陽、南武陽、開陽、陽都、安陽五地;又指山陽、廣陽、漢陽、南陽、丹陽五郡。
五津[wǔ jīn] ,釋義:長江 自 湔堰 至 犍為 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稱。
五根[wǔ gēn] ,釋義:1.佛教謂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種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進(jìn)根(勤修善法),念根(憶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維真理)。","2.佛教謂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
五保[wǔ bǎo] ,釋義:中國農(nóng)村實行的一種社會保險。對缺乏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和病殘農(nóng)民在生活上給予物質(zhì)保障。指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
五嶺[wǔ lǐng] ,釋義: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交界處。
五戒[wǔ jiè] ,釋義:佛教中在家的男女教徒所應(yīng)遵守的五項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光[wǔ guāng] ,釋義:1.五色光彩。","2.借指鳳凰。
五星[wǔ xīng] ,釋義:1.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東方歲星(木星)、南方熒惑(火星)、中央鎮(zhèn)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2.古代星命術(shù)士以人的生辰所值五星之位來推算祿命,因以指命運。
五義[wǔ yì] ,釋義: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蟲[wǔ chóng] ,釋義:1.古人把動物分為五類,即羽蟲(禽類)、毛蟲(獸類)、甲蟲(昆蟲類)、鱗蟲(魚類)、倮蟲(人類),合稱“五蟲”。見《大戴禮記·易本命》。","2.泛指各類動物。
五火[wǔ huǒ] ,釋義:五種火攻戰(zhàn)術(shù)。
五霸[wǔ bà] ,釋義:其說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
五衰[wǔ shuāi] ,釋義:佛教語。謂天上眾生壽命雖長,臨命終時,亦有五種預(yù)兆,即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
五山[wǔ shān] ,釋義:1.五座山。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仙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2.五座山。指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3.五座山。指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4.五大佛寺。皆建于南宋。即杭州徑山興盛萬壽寺、北山景德靈隱寺、南山凈慈報恩光孝寺、寧波阿育王山鄮峰廣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五品[wǔ pǐn] ,釋義:1.五常。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孔 傳:“五品謂五常。”孔穎達(dá)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內(nèi)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義、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為五常耳。”晉 陸云《吳故丞相陸公誄》:“五品時訓(xùn),民神攸鑠。”明 歸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當(dāng) 堯 之時,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遜矣,五刑未明矣。”","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漢書·王莽傳中》:“帥民承上,宣美風(fēng)俗,五品乃訓(xùn)。”顏師古 注:“五品即五常,謂仁、義、禮、智、信。”","3.五等。古代功勛的五種名目。《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閲。”","4.五等。古代貝幣的五個等級。《漢書·食貨志下》:“大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壯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五十。幺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是為貝貨五品。”","5.九品官階的第五級。《隋書·禮儀志五》:“今犢車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并給乘之。”唐 劉餗《隋唐嘉話》卷中:“秘書省少監(jiān) 崔行功,未得五品前,忽有鸜鵒銜一物入其堂,置案上而去。”
五湖[wǔ hú] ,釋義:一般稱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
五水[wǔ shuǐ] ,釋義:古代對今 武漢市 以東,長江 北岸支流 巴水、蘄水、希水(今作 浠水)、西歸水(今 倒水)、赤亭水(今 舉水)的總稱。東晉、南朝 時因屬 西陽郡,故稱“西陽五水”。
五時[wǔ shí] ,釋義: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呂氏春秋·任地》:“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高誘 注:“五時,五行生殺之時也。”陳奇猷 校釋:“五時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書《十二紀(jì)》,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於《季夏》之末別出中央土一節(jié),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屬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謂五時也。”《隋書·王劭傳》:“伏愿遠(yuǎn)遵先圣,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2.佛教語。天臺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槃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yán)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昭明太子集>序》:“五時密教,月猶鏡象;一乘妙旨,觀若掌珠。”清 龔自珍《總正歷代所譯一切經(jīng)》:“釋迦 既沒,阿難 結(jié)集 釋迦 一代五時之教。”
五心[wǔ xīn] ,釋義:猶言內(nèi)心,心思。《人民戲劇》1978年第4期:“你這個人,就是五心不定,最后準(zhǔn)得輸個干干凈凈!”參見“五內(nèi)”。
五臺[wǔ tái] ,釋義:山西省的縣。位于省東北部,為山區(qū),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在其境內(nèi),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
五乘[wǔ chéng] ,釋義:佛教語。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云佛乘)。
五典[wǔ diǎn] ,釋義:1.古代的五種倫理道德。《書·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孔 傳:“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沉 集傳:“五典,五常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2.傳說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yù) 注:“皆古書名。”《書序》:“少吳、顓頊、高辛、唐、虞 之書,謂之五典。”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jīng)》:“皇世《三墳》,帝代《五典》。”","3.泛指古代典籍。南朝 梁 蕭綱《南郊頌》:“《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紛于 石渠。”明 沉受先《三元記·講學(xué)》:“素志惟甘清淡,《三墳》、《五典》沉酣。”","4.指《詩》、《書》、《易》、《禮》、《春秋》五經(jīng)。漢 荀悅《申鑒·政體》:“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jīng)之,群經(jīng)以緯之。”《后漢書·朱浮傳》:“五典紀(jì)國家之政,《鴻范》別災(zāi)異之文。”李賢 注引《禮記》:“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五氣[wǔ qì] ,釋義:1.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2.五行之氣,五方之氣。","3.中醫(yī)謂寒、暑、燥、濕、風(fēng)五氣。","4.五種情感。
五形[wǔ xíng] ,釋義:指頭和四服。泛指身體。
五殺[wǔ shā] ,釋義:1.指墨、劓、剕、宮、大辟五刑。","2.猶五行。
五七[wǔ qī] ,釋義:1.人死后三十五天。舊時喪禮,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經(jīng),有頭七、三七、五七等。","2.約計數(shù)目之詞。
五御[wǔ yù] ,釋義:同“五馭”。《梁書·張率傳》:“總?cè)哦?qū)鶩,按五御而超攄。”
五遁[wǔ dùn] ,釋義:1.五種逸樂。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宮室之盛)、水(如泛舟之樂)、火(如烹調(diào)之美)、土(如樓臺之高)五種物質(zhì)享受。","2.道教所稱仙人五種借物遁形的方術(shù)。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五軍[wǔ jūn] ,釋義:1.古代軍制。","2.古代軍制。","3.古代軍制。","4.泛稱朝廷的軍隊。
五祖[wǔ zǔ] ,釋義:佛教禪宗指“東土第五祖”唐 代 弘忍 禪師。
五內(nèi)[wǔ nèi] ,釋義:五臟,指內(nèi)心:~如焚(形容內(nèi)心極為焦慮)。銘感~。
五陵[wǔ líng] ,釋義:漢元帝以前,西漢皇帝每筑一陵,要設(shè)一個陵縣,將王孫豪富遷去。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渭水北岸今興平市東北至咸陽市附近塬上,合稱五陵,又稱五陵塬。
五劍[wǔ jiàn] ,釋義:指 春秋 時 越王 元常 使 歐冶子 所造的五把寶劍,其名為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見 漢 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漢 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五亭[wǔ tíng] ,釋義:古跡名。白蘋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 的合稱。故址在今 浙江 湖州市 白蘋洲。唐 開成 三年 楊漢公 為刺史時建。唐 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湖州 城東南二百步,抵 霅溪,溪連 汀洲,洲一名 白蘋 ……至 開成 三年,弘農(nóng) 楊君 為刺史,乃疏四渠,濬二池,樹三園,構(gòu)五亭。”宋 張先《傾杯·吳興》詞:“橫塘水靜,花窺影,孤城轉(zhuǎn)。浮玉無塵,五亭 爭景;畫橋?qū)ζ穑购?a href="http://www.www.ddvxo.cn/ciyu/VRnhXNFgim.html" target="_blank">不斷。”
五靈[wǔ líng] ,釋義:1.謂麟、鳳、神龜、龍、白虎,古代傳說中的五種靈異鳥獸。","2.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五字[wǔ zì] ,釋義:1.五個字。多指詩文中五字句。《漢書·藝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南史·陸厥傳》:“約 等文皆用宮商……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nèi),角徵不同。”","2.晉 郭頒《魏晉世語》:“司馬景王 命中書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經(jīng)時竭思不能改,心有憂色…… 會(鐘會)取草視,為定五字。松 悅服,以呈 景王。景王 曰:‘不當(dāng)爾耶?’松 曰:‘鐘會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唐 沉佺期《同韋舍人早朝》詩:“一經(jīng)傳舊德,五字擢英材。”","3.泛指表章。唐 常袞《謝除知制誥表》:“得以文墨侍於軒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4.指五言詩。五代 齊己《秋夕書懷》詩:“平生樂道心常切,五字逢人價合高。”金 元好問《論詩》詩之二九:“池塘春草 謝 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明 王鏊《震澤長語·文章》:“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
二五[èr wǔ] ,釋義:1.指別卦中的第二爻與第五爻。","2.指陰陽與五行。","3.指春秋時晉獻(xiàn)公嬖人梁五與東關(guān)五。","4.兩個五,即十。","5.方言。即二百五。猶言傻里傻氣。
五公[wǔ gōng] ,釋義:1.五個達(dá)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稱。指西漢張湯、杜周、蕭望之、馮奉世、史丹。","2.五個達(dá)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稱。指東漢袁安、子敞、孫湯、湯子逢、逢弟隗。","3.五個達(dá)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稱。指晉葛旟、路秀、衛(wèi)毅、劉真、韓泰。","4.五個達(dá)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稱。指晉王導(dǎo)、謝安、溫嶠、陶侃、謝玄。見《南史·宋武帝紀(jì)》、宋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名臣·五公》。
五京[wǔ jīng] ,釋義:1.指 唐 代的中京 長安、東京 洛陽、西京 鳳翔、南京 成都、北京 太原。《舊唐書·地理志一》:“﹝ 至德 二年﹞十二月,置 鳳翔府,號為西京,與 成都、京兆、河南、太原 為五京。”","2.指 唐 時 渤海 的上京 龍泉府、中京 顯德府、東京 龍原府、南京 南海府、西京 鴨淥府。《新唐書·渤海傳》:“地有五京,十五府。”","3.指 遼 的上京 臨潢府、東京 遼陽府、中京 大定府、南京 析津府、西京 大同府。《遼史·地理志一》:“太宗 以 皇都 為上京,升 幽州 為南京,改 南京 為東京,圣宗 城中京,興宗 升 云州 為西京,於是五京備焉。”","4.指 金 的上京 會寧府、東京 遼陽府、北京 大定府、西京 大同府、南京 開封府。《金史·地理志上》:“﹝ 金 ﹞襲 遼 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
五郎[wǔ láng] ,釋義:唐 武則天 寵臣 張易之 的稱號。
五華[wǔ huá] ,釋義:1.五色仙花。","2.謂五色光華。","3.道教謂五方之氣。
五土[wǔ tǔ] ,釋義:1.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洼地等五種土地。","2.指青、赤、白、黑、黃五色土。古代帝王鋪填社壇分封諸侯儀式所用之土。
五濁[wǔ zhuó] ,釋義:1.五種惡濁行為。","2.見“五濁惡世”。
五蘊[wǔ yùn] ,釋義: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剎那變化的成分,由這五種成分的暫時結(jié)合而形成了個我。
五門[wǔ mén] ,釋義:1.古代宮廷設(shè)有五門,自外而內(nèi)為皋門、庫門、雉門、應(yīng)門、路門。","2.泛指宮城之門。","3.借指京城。","4.佛教語。坐禪所用的五大“對治法門”,《五門禪精要用法》:“坐禪之要法有五門。一者安般,二不浄,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
五云[wǔ yún] ,釋義:1.青、白、赤、黑、黃五種云色。古人視云色占吉兇豐歉。《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象。”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云:“以二至二分觀云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關(guān)尹子·二柱》:“五云之變,可以卜當(dāng)年之豐歉。”《云笈七籤》卷四一:“五云交蔭,六炁扇塵。”","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齊書·樂志》:“圣祖降,五云集。”唐 駱賓王《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瑞開三眷,祥洽五云。”明 汪廷訥《廣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麗日五云浮,開綺讌,待宸游。”","3.指皇帝所在地。唐 王建《贈郭將軍》詩:“承恩新拜上將軍,當(dāng)值巡更近五云。”明 梅鼎祚《玉合記·賜完》:“天書飛下五云傍,紫陌珂聲夜未央。”清 陳夢雷《立秋后一日至都門即事賦感》詩:“遙向五云深處望,低徊今昔倍辛酸。”","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種云母。據(jù)稱按五季服用,能壽考乃至成仙。晉 葛洪《抱樸子·勤求》:“或聞有曉消五云,飛八石,轉(zhuǎn)九丹,治黃白。”晉 葛洪《抱樸子·仙藥》:“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則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參閱 楊明照《<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補正》。","5.見“五云體”。
五沙[wǔ shā] ,釋義:沙土。細(xì)碎的中等土壤。
五斗[wǔ dǒu] ,釋義:1.見“五斗米”。","2.即五星。
五聲[wǔ shēng] ,釋義:古代音樂中的五種音階:宮、商、角、徵(zhǐ)、羽。
五生[wǔ shēng] ,釋義:宋 元 以來,每于農(nóng)歷七月初七前將綠豆、小豆(赤豆)、小麥等用水浸入磁器內(nèi),待生芽數(shù)寸,以紅藍(lán)彩線束之,置小盆中,七夕供奉,俗謂種生。此類以五彩線所系之物謂之“五生”。見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
五液[wǔ yè] ,釋義:出《素問.宣明五氣篇》。汗、涕、淚、涎、唾等五種分泌液的合稱。
五州[wǔ zhōu] ,釋義:南朝 時指北方的領(lǐng)土。《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李善 注:“《尚書》有十二州,宋 得其七,故謂北境云五州。”南朝 齊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片言而求三輔,一説而定五州。”
五城[wǔ chéng] ,釋義:指五城御史。清時京城內(nèi)分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qū)。
五蘊[wǔ yùn] ,釋義: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剎那變化的成分,由這五種成分的暫時結(jié)合而形成了個我。
五白[wǔ bái] ,釋義:古時博戲的采名。五木之制,上黑下白。擲得五子皆黑,叫盧,最貴;其次五子皆白,叫白。
五管[wǔ guǎn] ,釋義:1.指五臟的腧穴。","2.指今嶺南地區(qū)。
五體[wǔ tǐ] ,釋義: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4.指四肢及頭。
五蠹[wǔ dù] ,釋義:戰(zhàn)國 末 韓非 作《五蠧》篇,指斥學(xué)者(儒家)、言談?wù)撸?a href="http://www.www.ddvxo.cn/ciyu/HOJMVJMpR4.html" target="_blank">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為危害國家的五種蠧民。蠧,蛀蟲。
破五[pò wǔ] ,釋義:舊俗指農(nóng)歷正月初五,過去一般商店多在破五以后才開始營業(yè)。
五部[wǔ bù] ,釋義:1.謂金、木、水、火、土五行。","2.指古代高句驪國消奴、絕奴、順奴、灌奴、桂婁五個部族。見《后漢書·東夷傳·高句驪》。亦泛指高句驪國。","3.中醫(yī)指額、頦、鼻、左腮、右腮。
五橫[wǔ héng] ,釋義:1.指監(jiān)察五官的糾察之官。","2.五種無益于國之人。指韓非在《五蠧》篇中所說的學(xué)者、帶劍者、言談?wù)摺⒒加吆蜕坦ぶ竦任宸N人。
五雷[wǔ léi] ,釋義:即五雷法。
五峰[wǔ fēng] ,釋義:指五個手指。《全唐詩》卷八七九載《酒令·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資治通鑒·后漢隱帝乾祐三年》“為手勢令”元 胡三省 注:“五峰,通呼五指也。”
五欲[wǔ yù] ,釋義: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2.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3.道教沿襲其說而稍有不同。謂聲、色、香、味、愛憎之欲。
五甲[wǔ jiǎ] ,釋義:宋 代科舉考試自一至五等稱“五甲”。一甲賜進(jìn)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賜進(jìn)士及第并從事郎;三、四甲進(jìn)士出身;五甲同進(jìn)士出身。宋 劉昌詩《蘆浦筆記·仙卜》:“閲三年有旨降五甲,豈非前定乎?”參閱《宋史·選舉志二》。
五坊[wǔ fāng] ,釋義:唐 代為皇帝飼養(yǎng)獵鷹獵犬的官署。至 宋 初始廢。《新唐書·百官志二》:“閑廏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五年》:“自 真宗 封禪之后,不復(fù)校獵,廢五坊之職。”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臺之尊,入朝隸五坊之樂。”
五龍[wǔ lóng] ,釋義:1.遠(yuǎn)古傳說中的五個部落首領(lǐng)。","2.古代傳說中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3.譽稱同時以才名著聞的五人。(1)指漢公沙穆五子。
五族[wǔ zú] ,釋義:1.指族誅本人、兩弟及兩妻家。《漢書·酷吏傳·王溫舒》:“光祿勛 徐自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溫舒 罪至同時而五族乎!’”顏師古 注:“溫舒 與弟同三旅,而兩妻家各一,故為五也。”","2.謂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內(nèi)的親族。《后漢書·黨錮傳序》:“而今黨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訓(xùn)之文,有謬經(jīng)常之法。”《資治通鑒·晉紀(jì)安帝隆安元年》:“收殺 觚 者 高霸 程同,皆夷五族。”胡三省 注:“五族,謂五服內(nèi)親也。”","3.辛亥革命后曾稱 漢、滿、蒙、回、藏 五個民族為“五族”。
五分[wǔ fēn] ,釋義:猶言五成,一半。
五日[wǔ rì] ,釋義:1.指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2.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
五坊[wǔ fāng] ,釋義:唐 代為皇帝飼養(yǎng)獵鷹獵犬的官署。至 宋 初始廢。《新唐書·百官志二》:“閑廏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五年》:“自 真宗 封禪之后,不復(fù)校獵,廢五坊之職。”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臺之尊,入朝隸五坊之樂。”
五權(quán)[wǔ quán] ,釋義:1.謂治軍治國應(yīng)權(quán)衡之五事。","2.五種重量單位。","3.指民國時中央政府的行政權(quán)、立法權(quán)、司法權(quán)、考試權(quán)、監(jiān)察權(quán)。
五溝[wǔ gōu] ,釋義:五重壕塹。
五陰[wǔ yīn] ,釋義:1.謂《易》剝卦中重迭的五個陰爻。見《易卦變圖》。","2.中醫(yī)稱手太陰、手少陰、足太陰、足少陰、厥陰五條經(jīng)絡(luò)為“五陰”。","3.亦作“五廕”。即五藴。
五禽[wǔ qín] ,釋義:1.指鶴、孔雀、鸚鵡、白鷴、鷺鷥五種飛禽。","2.見“五禽戲”。
五魁[wǔ kuí] ,釋義:1.見“ 五經(jīng)魁 ”。","2.飲酒時搳拳,猜雙方出指總數(shù)為五的用語。《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四回:“叫來的相公搳拳打通關(guān)、五魁、八馬,早已鬧的煙霧塵天。”
五古[wǔ gǔ] ,釋義:每句五字的古體詩。見〖古體詩〗。
五黃[wǔ huáng] ,釋義:1.美玉。","2.五谷。","3.星名。陰陽家謂九星之一。
五樓[wǔ lóu] ,釋義:西漢 末以 張文 為首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稱號。
五古[wǔ gǔ] ,釋義:每句五字的古體詩。見〖古體詩〗。
破五[pò wǔ] ,釋義:舊俗指農(nóng)歷正月初五,過去一般商店多在破五以后才開始營業(yè)。
五河[wǔ hé] ,釋義:1.神話傳說中的五色之河。","2.淮河及其支流澮、沱、漴、潼,五河的合稱。
五祀[wǔ sì] ,釋義:1.謂禘、郊、宗、祖、報五種祭禮。見《國語·魯語上》。","2.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鄭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覽》卷五二九引《漢書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 蓐收,水正曰 玄冥,土正曰 后土。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內(nèi)外的五種神。《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鄭玄 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漢 王充《論衡·祭意》:“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霤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清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門神》:“夫門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3.五類應(yīng)享受祭祀的功臣。漢 蔡邕《獨斷》:“五祀之別名:法施於民則祀,以死勤事則祀,以勞定國則祀,能御大災(zāi)則祀,能捍大患則祀。”
五德[wǔ dé] ,釋義:1.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rèn)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fù)始。","2.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3.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yán)。","4.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5.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6.比喻物的五種特征。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7.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谷物。
五畜[wǔ chù] ,釋義:指牛、羊、豬、雞、狗五種家畜。
五泄[wǔ xiè] ,釋義:1.見“五泄”。","2.亦作“五洩”。山名。在浙江諸暨縣境,因山有五瀑布而得名。
五度[wǔ dù] ,釋義:1.五行。","2.五級度量單位、即分、寸、尺、丈、引。","3.中醫(yī)稱神、氣、血、形、志五者之盛衰為五度。一說指十度中的脈、臟、肉、筋、俞。","4.五次。
五明[wǔ míng] ,釋義:1.見“五明扇”。","2.梵語意譯。佛教所說的古印度五種學(xué)問。即:聲明、工巧明、醫(yī)方明、因明、內(nèi)明。見《菩薩地持經(jīng)》卷三。
五邑[wǔ yì] ,釋義:五邑或稱四邑、六邑,皆指今廣東江門市管轄的范圍。
五院[wǔ yuàn] ,釋義:1.唐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五官之署為五院。后代沿用其稱。","2.民國時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五院。
五嶺[wǔ lǐng] ,釋義: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交界處。
五月[wǔ yuè] ,釋義:一年中的第五個月份。英文為May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jì)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五律[wǔ lǜ] ,釋義:五言律詩。一首八句,每句五個字。見〖律詩〗。
五供[wǔ gòng] ,釋義:祭祀時放供品的器皿,包括香爐、兩燭臺、一香筒、一燈盞。
五南[wǔ nán] ,釋義:江南、湖南、嶺南、海南 和 云南 的合稱。
五難[wǔ nán] ,釋義:謂有礙養(yǎng)生之道的五種情欲。
五兵[wǔ bīng] ,釋義:1.五種兵器。所指不一。《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見《司兵》鄭玄 注。《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范寧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漢書·吾丘壽王傳》:“古者作五兵。”顏師古 注:“五兵,謂矛、戟、弓、劍,戈。”","2.泛指各種兵器。《隋書·達(dá)奚長儒傳》:“且戰(zhàn)且行,轉(zhuǎn)鬭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唐 獨孤及《慶鴻名頌》:“唐 興百三十有八載,皇帝在賄天下,鑄五兵為農(nóng)器,棲萬姓於壽域。”","3.泛指軍隊。《戰(zhàn)國策·齊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舊唐書·太宗紀(jì)上》:“若 軒轅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4.指戰(zhàn)爭。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金華山棲志序》:“左元放 稱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轉(zhuǎn)。’”前蜀 杜光庭《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弓弢戢偃,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穀有年,五兵永息。”","5.“五兵尚書”的省稱。詳“五兵尚書”。
五都[wǔ dōu] ,釋義:1.戰(zhàn)國 齊 所設(shè)的五個行政區(qū)劃。約當(dāng)于其他各國的郡。《戰(zhàn)國策·燕策一》:“王(齊宣王)因令 章子 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 燕。”《史記·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司馬貞 索隱:“五都即 齊 也。按,臨 淄 是五都之一也。”","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漢 以 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 為五都。《漢書·食貨志下》:“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邯鄲、臨甾、宛、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2)三國 魏 以 長安、譙、許昌、鄴、洛陽 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jì)》“改 許縣 為 許昌縣”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長安、譙、許昌、鄴、洛陽 為五都。”","3.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yuǎn)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唐 韓愈《贈張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五鹿[wǔ lù] ,釋義:1.春秋 時地名。(1)衛(wèi)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陽縣 南。《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 公子 重耳 ﹞過 衛(wèi),衛(wèi)文公 不禮焉。出於 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預(yù) 注:“五鹿,衛(wèi) 地。”(2)晉 地。即 五鹿墟,又名 沙鹿。在今 河北省大名縣 東。相傳穆天子 東征曾舍于此。《左傳·哀公元年》:“夏四月,齊侯、衛(wèi)侯 救 邯鄲,圍 五鹿。”杜預(yù) 注:“五鹿,晉 邑。”","2.指 西漢五鹿充宗。(1)《漢書·朱云傳》載,充宗 通曉 梁立《易》。嘗憑借權(quán)勢與諸儒辯《易》,諸儒不敢與爭,惟 朱云 多次將他駁倒。故時語曰:“五鹿 岳岳,朱云 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辯的人。清 王濤《贈唐魏公》詩:“雄辯驚四筵,高談?wù)?五鹿。”(2)《漢書·佞倖傳·石顯》:“顯 與中書僕射 牢梁、少府 五鹿充宗 結(jié)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民歌之曰:‘牢 邪 石 邪,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言其兼官據(jù)勢也。”后借指擅權(quán)倚勢的人。","3.復(fù)姓。
五眾[wǔ zhòng] ,釋義:1.指司陡、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屬吏。","2.佛教語。出家的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3.佛教語。“五藴”的舊譯。
五宗[wǔ zōng] ,釋義:1.古代宗法,繼承始祖的后人為大宗;繼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為“五宗”。參閱漢班固《白虎通·宗族》。","2.猶言五世。謂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3.同母者為一宗。五宗,謂一父五母所生之子女。","4.佛教宗派名。禪宗慧能一系的南宗所分化的五個宗派。即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5.指五岳。
五律[wǔ lǜ] ,釋義:五言律詩。一首八句,每句五個字。見〖律詩〗。
五魁[wǔ kuí] ,釋義:1.見“ 五經(jīng)魁 ”。","2.飲酒時搳拳,猜雙方出指總數(shù)為五的用語。《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四回:“叫來的相公搳拳打通關(guān)、五魁、八馬,早已鬧的煙霧塵天。”
中五[zhōng wǔ] ,釋義:指五行中的土運。舊時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屬土,故稱。
五瑞[wǔ ruì] ,釋義:1.古代諸侯作符信用的五種玉。","2.五種祥瑞之物。謂黃龍、白鹿、木連理、嘉禾、甘露,見《隸釋·漢李翕黽池五瑞碑》。亦謂神龜、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見《宋史·樂志一》。
五圣[wǔ shèng] ,釋義:1.五個圣人。指神農(nóng)、堯、舜、禹、湯。","2.五個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3.舊時江南一帶所奉之邪神。
五衷[wǔ zhōng] ,釋義:同“五中”。五臟。亦指內(nèi)心。
五勞[wǔ láo] ,釋義:1.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五種過勞致病因素。","2.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志勞、思勞、心勞、憂勞和疲勞。
杜五[dù wǔ] ,釋義:杜甫 祖父 杜審言,與 蘇味道、李嶠、崔融 齊名,時稱“文章四友”。
五鎮(zhèn)[wǔ zhèn] ,釋義:1.指東鎮(zhèn)沂山(今山東臨朐)、西鎮(zhèn)吳山(今陜西隴縣)、中鎮(zhèn)霍山(今山西霍縣)、南鎮(zhèn)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今遼寧北鎮(zhèn)市)
五原[wǔ yuán] ,釋義:1.關(guān)塞名。即 漢 五原 郡之 榆柳塞。在今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五原縣。《漢書·匈奴傳下》:“呼韓邪單于 款 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唐 賈至《出塞曲》:“傳道五原烽火急,單于昨夜寇新 秦。”","2.地名合稱。在今 陜西省。唐 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詩:“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fēng)濤。”仇兆鰲 注引《長安志》:“長安、萬年 二縣之外,有 畢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陽原、細(xì)柳原,謂之五原。”","3.地名合稱。在今 寧夏 境內(nèi)。唐 駱賓王《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xué)士》詩:“促駕逾三水,長驅(qū)望五原。”陳熙晉 注:“五原謂 龍游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可嵐貞原、橫槽原也。”","4.指 唐 韓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五文。明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原》:“自 唐 韓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
五法[wǔ fǎ] ,釋義:1.謂規(guī)、矩、繩、權(quán)、衡。","2.謂仁、義、禮、智、信。","3.佛教謂名、相、分別、正智、真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