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皴新華字典,皴康熙字典,皴中華字典,皴國語詞典,皴漢語字典。
【皴】的注音
繁體皴 注音ㄘㄨㄣ、 筆畫12
簡體皴 拼音cūn 部首皮
皴字五行金 皴字結(jié)構(gòu)左右 皴字五筆CWTC
統(tǒng)一編碼基本區(qū) U+76B4 倉頡編碼iedhe 鄭碼編碼zsrx
四角編碼24447 皴字電碼4123 皴字區(qū)位8169
皴
【皴】的國語詞典
皴:ㄘㄨㄣ cūn
動(dòng)
皮膚皸裂。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詩七首之一:「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皺縮。
宋·張炎〈采桑子·西園冷罥秋千索〉詞:「雨過花皴,近覺江南無好春。」
名
皮膚上聚積的泥垢或脫落的表皮。
如:「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一種國畫畫法。參見「皴法 」條。
【皴】的基本含義
1.(皮膚)因受凍而裂開:手皴了。
2.皮膚上積存的泥垢:一脖子皴。
3.國畫畫山石時(shí),勾出輪廓后,為了顯示山石的紋理和陰陽面,再用淡干墨側(cè)筆而畫,叫做皴。
【皴】的網(wǎng)絡(luò)含義
主要有三個(gè)意義,一是皮膚因受凍或受風(fēng)吹而干裂,二是皮膚上積存的泥垢和脫落的表皮,三是中國畫中涂出物體紋理或陰陽向背的一種技法。
【皴】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皴裂 | [cūn liè] | 皴 |
皴法 | [cūn fǎ] | 中國畫的一種技法。多以淡墨和干墨用側(cè)鋒和中鋒來表現(xiàn)山石樹身的脈絡(luò)紋理和明暗向背。 |
皴瘃 | [cūn zhú] | 皮膚開裂,生凍瘡。 |
皸皴 | [jūn cūn] | 粗糙開裂。 |
凍皴 | [dòng cūn] | 受凍皴裂。 |
胡皴 | [hú cūn] | 牛頷下松弛有皺紋的皮。 |
皴劈 | [cūn pī] | 皺縮開裂。 |
皴染 | [cūn rǎn] | 指中國畫技法皴法和渲染。 |
皴皮 | [cūn pí] | 荔枝的別名。 |
皴理 | [cūn lǐ] | 裂紋。 |
皴皵 | [cūn què] | 粗糙坼裂。 |
皴皰 | [cūn pào] | 粗糙而有疙瘩。 |
皴渴 | [cūn kě] | 中國畫的兩種技法名。借指繪畫藝術(shù)。 |
鱗皴 | [lín cūn] | 像鱗片般的皸皮或裂痕。 |
皴皺 | [cūn zhòu] | 起皺紋。 |
皴剝 | [cūn bāo] | 糙裂剝落。 |
皴皰 | [cūn pào] | 粗糙而有疙瘩。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
皴裂瘡 | [cūn liè chuāng] | 中醫(yī)病名,是發(fā)生于手足部的皮膚干燥粗糙,繼而出現(xiàn)長短不一裂口的一種病癥。 |
折帶皴 | [shé dài cūn] | 中國畫表現(xiàn)物體脈理、陰陽向背的一種畫法。畫山石平行裂痕的多用此法。形似折迭帶子,故名。參閱 清 錢杜《松壺畫憶》、清 方薰《山靜居論畫·皴法》。 |
亂云皴 | [luàn yún cūn] | 中國山水畫專用技法之一,用含蓄的圓筆中鋒,以濕筆皴出山石輪廓,凹處以片狀或卷曲之筆密皴,中側(cè)鋒并用,也稱“云頭皴”或“鬼面石”,最后以淡水墨略染,濕勾淡染,迷離的淡墨表現(xiàn)出煙嵐輕發(fā)的山間早春景色和幽深雄厚的氣格,所... |
【皴】的近義詞,【皴】的反義詞
皴的近義詞:查無皴的近義詞
皴的反義詞:查無皴的近義詞
【皴】的相關(guān)字
1、與【皴】同音的字
皴同音的字:踆(cun1),村(cun1),膥(cun1),澊(cun1),竴(cun1),邨(cun1)
2、與【皴】同部首的字
皴同部首的字:皮,?,皾,皻,皷,?,?,皺,?,?,皸,?
3、與【皴】同筆畫的字
皴同筆畫的字:?,?,銹,補(bǔ),晬,?,?,稂,?,絵,愄,?
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