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nèi)容:之新華字典,之康熙字典,之中華字典,之國語詞典,之漢語字典。
【之】的注音
繁體之 注音ㄓ、 筆畫3
簡體之 拼音zhī 部首丶
之字五行無 之字結(jié)構(gòu)單一 之字五筆PPPP
統(tǒng)一編碼基本區(qū) U+4E4B 倉頡編碼ino 鄭碼編碼wa
四角編碼30302 之字電碼37 之字區(qū)位5414
【之】的國語詞典
之:ㄓ zhī
介
的、底。
《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左傳·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于。
《易經(jīng)·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諸、之于。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連
與、及。
《書經(jīng)·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而。
《戰(zhàn)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若、如果。
《書經(jīng)·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
《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則。
《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
《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助
用于強調(diào)或補足語氣,無義。
《書經(jīng)·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代
他、彼。
《書經(jīng)·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
其、他的。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此、這個。
《詩經(jīng)·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莊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動
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
《詩經(jīng)·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至、到。
《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是、為。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也。」
取用。
《戰(zhàn)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名
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之】的基本含義
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
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
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
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
6.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jié)構(gòu):中國之大。戰(zhàn)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之】的網(wǎng)絡含義
《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止而切。”段《注》:“引申之義為往,《釋詁》:‘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為‘此’者。
【之】的組詞及解釋
【之】的近義詞,【之】的反義詞
之的近義詞:查無之的近義詞
之的反義詞:查無之的近義詞
【之】的相關字
1、與【之】同音的字
之同音的字:只(zhi1),菭(zhi1),織(zhi1),搘(zhi1),祬(zhi1),汥(zhi1),知(zhi1),胝(zhi1),稙(zhi1),?(zhi1),倁(zhi1),枝(zhi1)
2、與【之】同部首的字
之同部首的字:義,
3、與【之】同筆畫的字
之同筆畫的字:暫無同筆畫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