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德新華字典,德康熙字典,德中華字典,德國語詞典,德漢語字典。
【德】的注音
繁體德 注音ㄉㄜˊ、 筆畫15
簡體德 拼音dé 部首彳
德字五行火 德字結構左右 德字五筆TFLN
統一編碼基本區 U+5FB7 倉頡編碼hojwp 鄭碼編碼oiaw
四角編碼24231 德字電碼1795 德字區位2134
【德】的國語詞典
德:ㄉㄜˊ dé
名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范。
《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品行、作風。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恩澤、恩惠。
《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
心意、信念。
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
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后人以國為姓,簡姓德。
動
感激、感恩。
《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
《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形
好的、善的。
如:「德政」、「德譽」。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德】的基本含義
1.道德,品 行;特指好的品行:德育。美德。德才兼備。
2.心意;志向: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3.恩惠;好處:感恩戴德。
4.德國的簡稱。
【德】的網絡含義
德,漢字。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德】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道德 | [dào dé] |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 之服務。 |
品德 | [pǐn dé] | 品質道德:~高尚。 |
積德 | [jī dé] | 迷信的人指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泛指做好事:~行善。你可積了大德了。 |
缺德 | [quē dé] | 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壞事,惡作劇,開玩笑,使人為難等等:~話。~事。真~。 |
私德 | [sī dé] | 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現的道德品質:~失檢。 |
功德 | [gōng dé] | 1.功勞和恩德:歌頌人民英雄的~。 |
美德 | [měi dé] | 美好的品德:勤勞節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 |
德望 | [dé wàng] | 品德和名望:~雙馨。 |
賢德 | [xián dé] | 1.善良的德行。 |
德政 | [dé zhèng] | 有益于人民的政治 措施。 |
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和品行:先生的文章、~都為世人所推重。譏諷人的話,表示看不起他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看他那~,不會有什么出息。也作德性。 |
德育 | [dé yù] | 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也特指道德教育。 |
報德 | [bào dé] | 對受到的恩德予以報答:以德~。 |
公德 | [gōng dé] | 公共道德:講~。社會~。 |
正德 | [zhèng dé] |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公元1506—1521)。 |
陰德 | [yīn dé] | 陰功。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好事。迷信的人認為在人世間做好事可在陰間記功,故名。 |
師德 | [shī dé] | 指教師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和應遵從的行為規范。 |
恩德 | [ēn dé] | 恩惠。 |
碩德 | [shuò dé] | 1.指大德之人。《晉書·隱逸傳·索襲》:“索先生 碩德名儒,真可以諮大義。”《南史·周弘正傳》:“弘正 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德名僧,莫不請質疑滯。”唐 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明 宋... |
德能 | [dé néng] | 德行和才能。 |
【德】的近義詞,【德】的反義詞
德的近義詞:查無德的近義詞
德的反義詞:查無德的近義詞
【德】的相關字
1、與【德】同音的字
德同音的字:?(de2),徳(de2),?(de2),恴(de2),锝(de2),?(de2),?(de2),蚮(de2),?(de2),悳(de2),?(de2),棏(de2)
2、與【德】同部首的字
德同部首的字:待,徤,徠,徔,徸,徐,徦,?,徟,?,?,徻
3、與【德】同筆畫的字
德同筆畫的字:?,翨,聤,儃,餓,憱,質,?,?,?,餗,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