駮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駮新華字典,駮康熙字典,駮中華字典,駮國語詞典,駮漢語字典。
【駮】的注音
繁體駮 注音ㄅㄛˊ、 筆畫16
簡體駮 拼音bó 部首馬
駮字五行無 駮字結構左右 駮字五筆cuqy|cour
統一編碼基本區 U+99EE 倉頡編碼sfyck 鄭碼編碼cuoo
四角編碼70348 駮字電碼7481 駮字區位無
駮
【駮】的國語詞典
駮:ㄅㄛˊ bó
名
傳說中的猛獸。
《山海經·西山經》:「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
動
駁正、非難。參見「駮議 」條。
矛盾、違逆。
《后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條奏越律與漢律駮者十余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
辯論、提出異議。
《漢書·卷八三·薛宣傳》:「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駮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
形
顏色雜亂。
如:「斑駮」。
雜亂。
《荀子·王霸》:「粹而王,駮而霸。」
【駮】的基本含義
1.傳說中的一種形似馬而能吃虎豹的野獸。
2.古同“駁”。
【駮】的網絡含義
未檢索到駮字的網絡釋義。
【駮】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斑駮 | [bān bó] | 見“斑駁”。 |
指駮 | [zhǐ bó] | 見“指駁”。 |
攻駮 | [gōng bó] | 見“攻駁”。 |
糾駮 | [jiū bó] | 見“糾駁”。 |
蕪駮 | [wú bó] | 龐雜不純。宋 范仲淹《述夢詩序》:“《唐書》蕪駮,因其成敗而書之,無所裁正。” |
句駮 | [jù bó] | 見“句剝”。 |
六駮 | [liù bó] | 1.獸名。亦省稱“駮”。《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晉 左思《吳都賦》:“驀六駮,追飛生。”《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 華原 臨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
反駮 | [fǎn bó] | 見“反駁”。 |
貶駮 | [biǎn bó] | 見“貶駁”。 |
踳駮 | [chuǎn bó] | 見“踳駁”。 |
烏駮 | [wū bó] | 毛色青白相雜。《晉書·王獻之傳》:“﹝ 獻之 ﹞工草隸,善丹青…… 桓溫 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 |
翠駮 | [cuì bó] | 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以指駿馬。唐 杜甫《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之三:“紫燕自超詣,翠駮誰剪剔。”仇兆鰲 注:“此云翠駮,即翠黃、翠龍之意。” |
舛駮 | [chuǎn bó] | 見“舛駁”。 |
論駮 | [lùn bó] | 見“論駁”。 |
訟駮 | [sòng bó] | 爭論、喧嘩。《墨子·號令》:“圍城之重禁……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曰:“《説文》云‘駮,獸如馬。’‘駁,馬色不純。’據此義當為‘駁’。” |
封駮 | [fēng bó] | 亦作“封駁”。封還并對詔敕之不當者加以駁正。此制 漢 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如 西漢 哀帝 益封 董賢,丞相 王嘉“封還詔書,因奏封事”,見《漢書·王嘉傳》。東漢 明帝 時,鍾離意 為尚書仆射,亦“獨敢諫爭,數封還... |
議駮 | [yì bó] | 見“議駁”。 |
非駮 | [fēi bó] | 見“非駁”。 |
驀駮 | [mò bó] | 傳說中一種跑得極快的猛獸。唐 牛僧孺《玄怪錄·古元之》:“及無虎、狼、豺、豹、狐貍、驀駮之獸,又無貓、鼠、豬、犬擾害之類。” |
惷駮 | [chǔn bó] | 雜亂。清 錢謙益《復吳江潘力田書》:“大意耑為刊削 有宋 諸人偽注、繆解、煩仍、惷駮之文,冀少存 杜陵 面目。” |
【駮】的近義詞,【駮】的反義詞
駮的近義詞:查無駮的近義詞
駮的反義詞:查無駮的近義詞
【駮】的相關字
1、與【駮】同音的字
駮同音的字:簙(bo2),鈸(bo2),?(bo2),嚗(bo2),?(bo2),肑(bo2),?(bo2),?(bo2),簿(bo2),?(bo2),苩(bo2),?(bo2)
2、與【駮】同部首的字
駮同部首的字:駃,馬,驫,?,?,騹,?,騧,?,?,驨,驑
3、與【駮】同筆畫的字
駮同筆畫的字:?,篙,濃,嬡,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