襕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襕新華字典,襕康熙字典,襕中華字典,襕國語詞典,襕漢語字典。
【襕】的注音
繁體襴 注音ㄌㄢˊ、 筆畫17
簡體襕 拼音lán 部首衤
襕字五行無 襕字結(jié)構(gòu)左右 襕字五筆PUUI
統(tǒng)一編碼基本區(qū) U+8955 倉頡編碼llsw 鄭碼編碼wtfl
四角編碼37220 襕字電碼無 襕字區(qū)位無
襕
【襕】的國語詞典
〈名〉
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身穿著綠襕,手拿著一管筆。——孟漢卿《魔合羅》
又如:襕衫(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橫襕為裳,故稱);襕袍(古代的一種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橫襕為裳,故稱。明、清時為秀才舉人之公服)
【襕】的基本含義
古代上下衣相連的服裝,即長衫或袍: 襕衫( 古時讀書人的服裝)。
【襕】的網(wǎng)絡(luò)含義
漢字,讀lán。基本釋義是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襕】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白襕 | [bái lán] | 古時士人的服裝。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蘇,傾首微笑而去。”宋 葉適《送徐洞清秀才入道》詩:“白襴已回施,黃氅猶索錢。”《宋史·輿服志五》:“近年品官緑袍及舉子白襴下皆服紫色,亦請禁之。”元 ... |
膝襕 | [xī lán] | 明 代的一種制服。 |
襕衫 | [lán shān] | 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橫襴為裳,故稱。其制始于 北周,后世沿襲,明 清 時為秀才舉人公服。唐 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大司徒 杜公 在 維揚 也,嘗召賓幕閑語:‘我致政之后,必買一小駟八九千者,飽食訖而跨之,著... |
襕笏 | [lán hù] | 穿襴袍,執(zhí)手板。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 |
邊襕 | [biān lán] | 見“邊欄”。 |
碧襕 | [bì lán] | 1.綠色的襴衫。為古代執(zhí)儀仗的衛(wèi)士所服。 |
襕帶 | [lán dài] | 穿襴衫,系革帶。古代士大夫的服飾。《元史·祭祀志五》:“至元 十年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zhí)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參見“襴衫”。 |
裙襕 | [qún lán] | 1.裙子;裙幅。 |
皂襕 | [zào lán] | 古時上下衣相連的黑色服裝。 |
羅襕 | [luó lán] | 古代絲制公服。按官品的高下,有紫襴、緋襴、綠襴等區(qū)別。 |
袍襕 | [páo lán] | 泛指袍服。襴,襴衫。 |
襕袍 | [lán páo] | 古代的一種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橫襴為裳,故稱。其制始于 北周。 |
紫羅襕 | [zǐ luó lán] | 1.一種用紫色羅緞縫制的官服。 |
三襕貼里 | [sān lán tiē lǐ] | 明 代欽賞顯貴內(nèi)臣的一種服飾之名。 |
錦襕袈裟 | [jǐn lán jiā shā] | 又稱為“佛衣”, |
棠苧襕衫 | [táng zhù lán shān] | 古代士人的一種衣服。 |
【襕】的近義詞,【襕】的反義詞
襕的近義詞:查無襕的近義詞
襕的反義詞:查無襕的近義詞
【襕】的相關(guān)字
1、與【襕】同音的字
襕同音的字:襤(lan2),幱(lan2),蘭(lan2),嵐(lan2),藍(lán)(lan2),燷(lan2),斕(lan2),讕(lan2),籣(lan2),蘭(lan2),?(lan2),闌(lan2)
2、與【襕】同部首的字
襕同部首的字:?,襭,裗,裐,?,褷,裄,衦,褳,褤,裼,裨
3、與【襕】同筆畫的字
襕同筆畫的字:獮,簎,璯,鍲,駸,癅,?,黜,?,嬱,霘,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