紕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紕新華字典,紕康熙字典,紕中華字典,紕國語詞典,紕漢語字典。
【紕】的注音
繁體紕 注音ㄆㄧ、ㄆㄧˊ、ㄅㄧˇ、 筆畫7
簡體紕 拼音pī、pí、bǐ 部首纟
紕字五行無 紕字結構左右 紕字五筆XXXN
統一編碼基本區 U+7EB0 倉頡編碼vmpp 鄭碼編碼zrrr
四角編碼22110 紕字電碼9055 紕字區位7102
【紕】的國語詞典
1. 紕 [pí]2. 紕 [pī]
紕 [pí]〈名〉
(形聲。從糸,比聲。本義:緣飾;邊緣) 同本義 [edge with lace,border,etc.]
從糸,比聲。謂氐所制毛布。——《說文》。按,此字本當訓“緣”也。
紕,緣也。——《廣雅》
縞冠素紕。——《禮記·玉藻》。注:“邊緣也。”
〈動〉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紕,飾也。——《爾雅》
素絲紕之。——《詩·鄘風·干旄》
紕以爵韋六寸。——《禮記·雜記》。注:“在旁曰紕。”
另見 pī
紕 [pī]〈名〉
疏忽;謬誤
五者一物紕繆。——《禮記·大傳》
如:紕越(過失,錯誤);紕妄(謬誤虛妄);紕戾(訛錯;不合情理);紕亂(錯亂);紕僻(錯誤)
通“妣”。已故的母親
自傷紀考紕。——《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動〉
布帛、絲縷等破壞披散 。
如:紕疏(布帛經緯松散);紕薄(布帛之類絲縷稀疏);紕縵(經緯稀疏的帛);紕纇(布帛等織物稀疏而有毛病。猶言次品);紕軟(稀疏柔軟)
另見 pí
【紕】的基本含義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紕了。把這一團毛線紕開。
1.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紕之”。
2.所鑲的邊緣:“縞冠素紕”。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紕】的網絡含義
“糸”指絲線,“比”意為“等列”。“糸”與“比”聯合起來表示“絲繩散開、復原為等長的單股線”。本義:絲繩、麻布等散開,分解成諸多等長的單根纖維。
【紕】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紕繆 | [pī miù] | 錯誤。 |
紕漏 | [pī lòu] | 因粗心而產生的差錯;小事故或漏洞:出~。 |
胥紕 | [xū pī] |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上的帶鉤。 |
紕軟 | [pī ruǎn] | 稀疏柔軟。 |
紕僻 | [pī pì] | 錯誤。 |
紕颣 | [pī lèi] | 謂布帛等織物稀疏而有毛病。猶言次品。 |
紕離 | [pī lí] | 散亂。 |
紕謬 | [pī miù] | 見“紕繆”。 |
紕盭 | [pī lì] | 乖戾,不合常理。 |
紕縵 | [pī màn] | 指經緯稀疏的帛。 |
紕罽 | [pī jì] | 古代 氐 族人所制的獸毛織物。 |
紕越 | [pī yuè] | 錯失。 |
紕妄 | [pī wàng] | 謬誤虛妄。 |
紕戾 | [pī lì] | 訛錯,不合情理。 |
素紕 | [sù pī] | 用白色絹制成的冠服緣飾。 |
紕鋒 | [pī fēng] | 工藝術語,又叫做“毛刺”,指的是成品或者半成品上面突出的不規則鋒利邊角料,多見于塑料、五金等使用模具并采用液態材料沖壓成形的產品的邊角位置(模具合縫的位置)。 |
鑿紕 | [záo pī] | 謂穿鑿謬誤。 |
紕蠹 | [pī dù] | 敗壞。 |
縞紕 | [gǎo pī] | 帽的白色緣邊。《魏書·禮志四》:“就如 鄭 義,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六月升,布深衣,素冠,縞紕及黃裳、綵纓以居者,此則三年之餘哀,不在服數之內也。” |
紕亂 | [pī luàn] | 錯亂。 |
【紕】的近義詞,【紕】的反義詞
紕的近義詞:查無紕的近義詞
紕的反義詞:查無紕的近義詞
【紕】的相關字
1、與【紕】同音的字
紕同音的字:批(pi1),?(pi1),魾(pi1),?(pi1),被(pi1),翍(pi1),怶(pi1),抷(pi1),炋(pi1),鉟(pi1),釽(pi1),?(pi1),蜱(pi2),笓(pi2),毗(pi2),壀(pi2),螕(pi2),羆(pi2),鼙(pi2),鲏(pi2),罷(pi2),芘(pi2),?(pi2),?(pi2),沘(bi3),秕(bi3),粃(bi3),筆(bi3),紕(bi3),吡(bi3),?(bi3),佊(bi3),妣(bi3),肶(bi3),?(bi3),匕(bi3)
2、與【紕】同部首的字
紕同部首的字:缊,緩,紓,縋,纮,繞,纜,絞,緹,紂,縛,綁
3、與【紕】同筆畫的字
紕同筆畫的字:暫無同筆畫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