匭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匭新華字典,匭康熙字典,匭中華字典,匭國語詞典,匭漢語字典。
【匭】的注音
繁體匭 注音ㄍㄨㄟˇ、 筆畫8
簡體匭 拼音guǐ 部首匚
匭字五行木 匭字結構左三包圍 匭字五筆ALVV
統一編碼基本區 U+5326 倉頡編碼skqn 鄭碼編碼hhqy
四角編碼71711 匭字電碼567 匭字區位5648
匭
【匭】的國語詞典
〈名〉
(簋的古字) 匣子,小箱子 。
如:匭函,匭匣(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匭牘(盛放物品的匣子);票匭
〈動〉
藏于匭中
日者相傳,寸楮必匭,人往謁公,以我墨贄。—— 清· 魏源《登太行絕頂》
【匭】的基本含義
1.匣子:票匭。
2.武則天時代專設鼓勵民間“言政得失”和求職、自薦或伸冤的銅質意見箱。
【匭】的網絡含義
未檢索到匭字的網絡釋義。
【匭】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匭使 | [guǐ shǐ] | 匭院的主持人。 |
匭匣 | [guǐ xiá] | 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 |
匭牘 | [guǐ dú] |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
銅匭 | [tóng guǐ] | 銅制的匣子。 |
詣匭 | [yì guǐ] | 指上書言事或諫諍。 |
匭書 | [guǐ shū] | 投于匭函中的文書。 |
封匭 | [fēng guǐ] | 收受奏章的匣子。 |
包匭 | [bāo guǐ] |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說包裹纏結。《書·禹貢》:“包匭菁茅。”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匭,猶纏結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纏結也。”蔡沉 集傳:“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漢 揚雄《十二州箴·荊州牧箴》... |
匭院 | [guǐ yuàn] | 官署名。匭使院的省稱。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屬中書省,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遺一人為知匭使。設方函,四面分別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進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冤辯誣、進獻賦頌者,均可以狀分類投匭... |
諫匭 | [jiàn guǐ] | 收納諫章的匭匣。 |
匭旌 | [guǐ jīng] | 匭函和旌車。 |
投匭 | [tóu guǐ] | 1.亦作“投匱”。唐武則天時鑄制銅匭四個,列置于朝堂上,受納上書。見《新唐書·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謂臣民向皇帝上書。 |
理匭 | [lǐ guǐ] | “理匭使”的省稱。 |
函匭 | [hán guǐ] | 匣子。 |
匭函 | [guǐ hán] |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 唐。唐 韓愈《贈唐衢》詩:“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 明光。”唐 元稹《獻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為虛器,謂拾遺補闕為冗員。”宋 歐陽修《南省策試第五道》:“立肺石以達窮... |
理匭使 | [lǐ guǐ shǐ] | 唐 代于 垂拱 二年(一說 垂拱 元年)始于廟堂置匭(意見箱),收納臣下意見書,以申天下之冤滯,達萬人之情狀。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書舍人等人為理匭使,負責處理其事。《新唐書·百官志二》:“﹝ 武后 垂拱 二年﹞以... |
招諫匭 | [zhāo jiàn guǐ] | 帝王在朝堂上設置的征求規勸的意見箱。 |
【匭】的近義詞,【匭】的反義詞
匭的近義詞:查無匭的近義詞
匭的反義詞:查無匭的近義詞
【匭】的相關字
1、與【匭】同音的字
匭同音的字:朹(gui3),?(gui3),恑(gui3),?(gui3),氿(gui3),佹(gui3),軓(gui3),鬼(gui3),蛫(gui3),祪(gui3),?(gui3),軌(gui3)
2、與【匭】同部首的字
匭同部首的字:匣,?,匾,匫,匛,匱,?,?,匼,?,醫,匲
3、與【匭】同筆畫的字
匭同筆畫的字:侏,?,怐,?,怲,沲,?,飽,試,凈,憑,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