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鵠新華字典,鵠康熙字典,鵠中華字典,鵠國語詞典,鵠漢語字典。
【鵠】的注音
繁體鵠 注音ㄏㄨˊ、 筆畫12
簡體鵠 拼音hú、gǔ 部首鳥
鵠字五行木 鵠字結(jié)構(gòu)左右 鵠字五筆TFKG
統(tǒng)一編碼基本區(qū) U+9E44 倉頡編碼hrpym 鄭碼編碼mbjr
四角編碼27627 鵠字電碼7711 鵠字區(qū)位8032
【鵠】的國語詞典
1. 鵠 [gǔ]2. 鵠 [hè]3. 鵠 [hú]
鵠 [gǔ]〈名〉
箭靶的中心 [bull's-eye]。
如:鵠子(箭靶)
目標(biāo),目的
此其鵠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任威斬?cái)?而五官之大法無與焉。——章炳麟《商鞅》
另見 hú;hè
鵠 [hè]〈名〉
通“鶴”。鳥名。鶴科各種禽類的泛稱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yùn)》
越雞不能伏鵠卵。——《莊子·庚桑楚》
王昭楚妃,千里別鵠。——嵇康《琴賦》
大儀鵠發(fā)。——《后漢書·吳良傳贊》
另見 hè;gǔ
鵠 [hú]〈名〉
(形聲。從鳥,告聲。本義:鳥名。指鴻鵠,又名“黃鵠”,俗稱天鵝)
同本義
青雀白鵠舫。——《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脫籠之鵠。——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又如:鵠卵(天鵝蛋);鵠韻鵠鵠(天鵝的鳴叫聲);鵠子(幼鵠)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附近
素衣朱繡,從子于鵠。——《詩·唐風(fēng)》。毛傳:“鵠,曲沃邑也。”
〈動〉
治理象牙
象謂之鵠。——《爾雅》。郭璞注:“鵠,治樸之名。”
佇立如鵠,引申為等候,企盼 。
如:鵠立(鵠鳥延頸而立。形容佇立盼望);鵠企(延頸企盼);鵠侍(在旁侍立)
〈形〉
白色 。
如:鵠袍(舊時(shí)應(yīng)試士子所穿的白袍);鵠發(fā)(白發(fā));鵠纓(白色的垂帶);鵠鬢(白發(fā))
通“浩”。大
鵠乎其羞用智慮也。——《呂氏春秋·下賢》
另見 gǔ;hè
【鵠】的基本含義
天鵝。
射箭的目標(biāo);箭靶子:中鵠。
【鵠】的網(wǎng)絡(luò)含義
未檢索到鵠字的網(wǎng)絡(luò)釋義。
【鵠】的組詞及解釋
組詞 | 拼音 | 解釋 |
---|---|---|
鵠立 | [hú lì] | 像天鵝延頸而立,直立。 |
鵠望 | [hú wàng] | 直立而望,形容盼望等待。 |
鴻鵠 | [hóng hú] | 大雁和天鵝,都是飛得又高又遠(yuǎn)的鳥。借以比喻志向遠(yuǎn)大的人。鵠(hú)。 |
鵠色 | [hú sè] | 白色。 |
鵠山 | [hú shān] | 黃鵠山 的省稱。即今 武漢市 蛇山。鵠,通“鶴”。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三》:“鵠山 東北對 夏口城,魏 黃初 二年,孫權(quán) 所筑也。”明 丁鶴年《題奚仲英進(jìn)士鵠山書堂》詩:“已為蟾闕彥,仍就 鵠山 居。” |
鵠恭 | [hú gōng] | 肅立恭敬。用作敬詞。 |
鵠鬢 | [hú bìn] | 白發(fā)。 |
別鵠 | [bié hú] | 即《別鶴操》。 |
鵠版 | [hú bǎn] | 見“鵠板”。 |
鵠國 | [hú guó] | 傳說中的國名。 |
鵠苑 | [hú yuàn] | 指佛寺。鵠,通“鶴”。 |
鵠候 | [hú hòu] | 1.盼望,等候。 |
鸛鵠 | [guàn hú] | 鸛與鵠。其形瘦長,飛翔極高。 |
白鵠 | [bái hú] | 1.鳥名。又名天鵝。全身羽毛雪白。 |
鵠俟 | [hú sì] | 亦作“鵠竢”。如鵠引頸翹首而待。形容盼望殷切。 |
鵠箭 | [hú jiàn] | 1.靶與箭。 |
文鵠 | [wén hú] | 瑟的別名。 |
寡鵠 | [guǎ hú] | 1.喪偶的天鵝。用以比喻寡婦或不能婚嫁的女子。唐 李商隱《圣女祠》詩:“寡鵠迷蒼壑,羈凰怨翠梧。”馮浩 箋注:“《列女傳》:陶嬰 夫死守義,作歌曰:‘悲夫黃鵠之早孤,七年不雙。’”明 沉鯨《雙珠記·纊衣寄詩》:“奴... |
龜鵠 | [guī hú] | 見“龜鶴”。 |
鵠企 | [hú qǐ] | 如鵠企足引頸翹望。形容盼望殷切。 |
【鵠】的近義詞,【鵠】的反義詞
鵠的近義詞:查無鵠的近義詞
鵠的反義詞:查無鵠的近義詞
【鵠】的相關(guān)字
1、與【鵠】同音的字
鵠同音的字:抇(hu2),?(hu2),弧(hu2),?(hu2),?(hu2),搰(hu2),喖(hu2),壷(hu2),?(hu2),鍸(hu2),楜(hu2),鵠(hu2)
2、與【鵠】同部首的字
鵠同部首的字:鸴,?,鶼,鹛,鸝,?,鷙,鷺,鸞,鴰,鸤,鴣
3、與【鵠】同筆畫的字
鵠同筆畫的字:隔,葎,?,琥,湨,軫,筆,琠,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