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亦新華字典,亦康熙字典,亦中華字典,亦國語詞典,亦漢語字典。
亦字在漢語字典中的拼音是:yì,亦是單一結構的字,亦的部首是:亠部,共有6畫。
【亦】的意思
一、【亦】的基本意思
1.也(表示同樣);也是:反之亦然。人云亦云。
2.姓。
二、【亦】的詳細意思
〈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本義:人腋窩) 同本義
亦,人之臂亦也。——《說文》。字俗作腋
胳謂之腋。——《廣雅》
腋在肘后。——《埤蒼》
〈副〉
也;也是
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戰國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以,用,后面省略了賓語“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攻一時,敵退,三保亦自喜。——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亦許(也許);亦然(也是這樣)
又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傳·文公七年》
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復(又)
也…也…;又…又… [both…and…]——連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前面,強調兩種動作、行為、狀態、事物彼此并列或互相對待。
如:亦真亦假
不過;僅僅;只是
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左傳》
三、【亦】現代漢語字典意思
基本字義
副詞 相當于「也」、「也是」。 【組詞】:「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副詞 相當于「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副詞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后搖落,亦恐歲蹉跎。」
副詞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連詞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助詞 位于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名詞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四、【亦】高級漢語字典意思
基本字義
也、也是、又。 【組詞】:亦然、亦復、亦師亦友
五、【亦】古漢語字典意思
yì①表示兩者同樣,可譯為“也”、“也是”。《十則》:“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不足畏也已。”②在疑問句中表測度語氣,不譯。《趙威后問齊使》:“歲~無恙耶?”③確實。《狼》:“狼~黠矣,而頃刻兩斃。”④用在復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轉折,可譯為“也”、“也還”。《芙蕖》:“及花既謝,~可告無罪于主人矣。”⑤與“不”連用,表示反詰語氣,可譯為“不也……嗎?”《十則》:“死而后已,不~遠乎?”
【亦】的筆畫
1、亦字的筆順為:丶一ノ丨ノ丶,筆順讀作:點、橫、撇、豎鉤、撇、點,筆順編碼為:413234。
2、亦字的總筆畫為:6畫。部首是:亠部,部首筆畫:2劃,部首外筆畫:4畫。
3、亦字的筆順筆畫的寫法順序如下:
【亦】的拼音
【亦】的組詞
一、亦常用組詞
亦步亦趨
二、亦怎么組詞(兩字)
三、亦的組詞(三字)
四、亦組詞(四字)
【亦】的謎語
未查詢到亦字的相關字謎。
【亦】的方言
國際音標 ji?? 唐代讀音 *i?k i?k日語讀音 MATA韓語羅馬 YEK現代韓語 ?
客家話 [梅縣腔] jit8 [東莞腔] jit8 [客語拼音字匯] ya4 yid6 [陸豐腔] jit8 [沙頭角腔] jit8 [寶安腔] jit8 [客英字典] jit8 [海陸腔] rit8 [臺灣四縣腔] jit8粵語 jik6潮州話 ia7
近代音中古音 喻以母 昔韻 入聲 繹小韻 羊益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影母 鐸部 ;王力系統:餘母 鐸部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