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蔽新華字典,蔽康熙字典,蔽中華字典,蔽國語詞典,蔽漢語字典。
蔽字在漢語字典中的拼音是:bì,蔽是上下結構的字,蔽的部首是:艸部,共有14畫。
【蔽】的意思
一、【蔽】的基本意思
1.遮蓋;擋住:遮蔽。掩蔽。
2.概括:一言以蔽之。
二、【蔽】的詳細意思
〈動〉
(形聲。從艸,敝聲。本義:小草)
遮住,遮掩
蔽,蔽蔽小草也。——《說文》。朱駿聲曰:“此字本訓蓋覆也。”
蔽,障也,隱也。——《廣雅》
蒲蔽。——《周禮·巾車》。注:“車旁御風塵者。”
乘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車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務》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敵若云。——楚· 屈原《九歌·國殤》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史記》
陰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隱蔽(借旁的事物來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滿了整個天空)
隱藏 蔽林間窺之。—— 唐· 柳宗元《三戒》
先生…引蔽驢后。——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又如:蔽賢(隱蔽賢者,不使上知);蔽形(遮掩身體)
庇護
蓋借塞墻為蔽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蔽護(掩護;庇護);蔽櫓(古代防御用的大盾);蔽辜(抵罪)
掩飾
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管子·牧民》
又如:蔽美(掩蓋他人的美德、長處);蔽惡(掩飾過錯和壞行為)
蒙蔽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齊策》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蔽蒙(蒙蔽;隱瞞);蔽晦(蒙蔽。受遮蔽因而不明)
堵塞 。
如:蔽塞(堵塞,或耳目思想被蒙蔽)
審斷,判決 。
如:蔽罪(定罪);蔽獄(冤獄)
概括
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三、【蔽】現代漢語字典意思
基本字義
動詞 遮蓋、擋住。 【組詞】:「衣不蔽體」、「浮云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動詞 遮掩、保護。 【組詞】:「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動詞 受阻隔、欺騙。 【組詞】:「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于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動詞 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名詞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其他字義
名詞 古時車廂旁邊的簾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動詞 擦拭。通「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四、【蔽】高級漢語字典意思
基本字義
遮蓋、擋住。 【組詞】:衣不蔽體、烏云蔽日
遮掩、保護。 【組詞】:掩蔽、蔽護
受遮瞞、欺騙。 【組詞】:蔽塞、蒙蔽
總括。 【組詞】: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五、【蔽】古漢語字典意思
bì①遮住;遮掩。《鴻門宴》:“常以身翼~沛公。”②蒙蔽。《論語·陽貨》:“女聞六言六~矣乎。”【又】受蒙蔽。《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甚矣。”③隱藏,躲藏。《黔之驢》:“~林間窺之。”④總括;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之,曰:思無邪。”
【蔽】的筆畫
1、蔽字的筆順為:一丨丨丶ノ丨フ丨ノ丶ノ一ノ丶,筆順讀作:橫、豎、豎、點、撇、豎、橫折鉤、豎、撇、點、撇、橫、撇、捺,筆順編碼為:12243252343134。
2、蔽字的總筆畫為:14畫。部首是:艸部,部首筆畫:3劃,部首外筆畫:11畫。
3、蔽字的筆順筆畫的寫法順序如下:
【蔽】的拼音
【蔽】的組詞
一、蔽常用組詞
蔽聰塞明
二、蔽怎么組詞(兩字)
三、蔽的組詞(三字)
四、蔽組詞(四字)
【蔽】的謎語
未查詢到蔽字的相關字謎。
【蔽】的方言
國際音標 pi?? 唐代讀音 bi??i日語讀音 OOU OOI韓語羅馬 PHYEY現代韓語 ?
客家話 [臺灣四縣腔] bi5 [客語拼音字匯] bi4 [海陸腔] bi5 [陸豐腔] bi5 [梅縣腔] bi5 [東莞腔] bi5 [客英字典] bi5 [寶安腔] bi5粵語 bai3潮州話 bi6
近代音 幫母 齊微韻 去聲 閉小空;中古音 幫母 祭韻 去聲 蔽小韻 必袂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幫母 曷部 ;王力系統:幫母 月部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