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緘新華字典,緘康熙字典,緘中華字典,緘國(guó)語詞典,緘漢語字典。
【緘】怎么讀
漢字 | 緘 | 拼音 | jiān |
---|---|---|---|
部首 | 纟 | 筆畫 | 12 |
五筆 | XDGT | 五行 | 金 |
繁體 | 緘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7F04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jié)構(gòu) |
倉(cāng)頡編碼 | vmihr | 鄭碼編碼 | zhaj |
四角編碼 | 23150 | 筆順編碼 | 551131251534 |
【緘】筆順筆畫
1、緘字的筆順編碼是:551131251534。
2、緘字的部首是纟,緘字的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緘字筆劃順序是:撇折、撇折、提、橫、撇、橫、豎、橫折、橫、斜鉤、撇、點(diǎn)。
3、緘的筆畫動(dòng)圖順序如下:
4、緘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中】【糸】緘·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9。
【緘】基本解釋
封閉(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王緘。上海劉緘。
【緘】網(wǎng)絡(luò)解釋
為書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后):張~;李~。或者扎束器物的繩。《漢書·外戚傳下》:“使客子解篋緘。”顏師古注:“緘,束篋之繩也。”李商隱《謝京兆公啟》:“伸紙發(fā)緘。
【緘】康熙字典
【廣韻】古咸切【集韻】【韻會(huì)】居咸切,音監(jiān)。【說文】束篋也。【廣韻】緘封。【家語】孔子觀周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莊子·齊物論】其厭也如緘。
又【集韻】公陷切,減去聲。棺旁所以繫縴者。
又與咸通。【禮·喪大記】大夫士以咸。【註】咸讀爲(wèi)緘也。【釋名】棺束曰緘。緘,函也,古者棺不釘也。
【緘】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束篋也。從糸咸聲。古咸切
『說文解字注』
所?束匧也。所?二字今補(bǔ)。篋者、笥也。束者、縛也。束之者曰緘。引申之、齊人謂棺束曰緘。喪大記作咸。從糸。咸聲。古咸切。古音在七部。【緘】文言文
①捆東西的繩索。《漢書?外戚傳下》:“使客子解篋緘。”
②封口,封閉。李白《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nèi)》:“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引】閉口。《宋史?鄭俠傳》:“御史緘默不言。”
③書信。王禹偁《回襄陽周奉禮同年因題紙尾》:“兩月勞君寄兩緘。”
④寄。柳宗元《答吳立夫》:“題詩(shī)緘恨去,離緒極紛綸。”
【緘愁】寄信述說相思之苦。
【緘縢】⒈繩索。⒉封存。
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