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并新華字典,并康熙字典,并中華字典,并國語詞典,并漢語字典。
【并】怎么讀
漢字 | 并 | 拼音 | bìng、bīng |
---|---|---|---|
部首 | 丷 | 筆畫 | 6 |
五筆 | UAJ | 五行 | 水 |
繁體 | 并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E76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tt | 鄭碼編碼 | uae |
四角編碼 | 80441 | 筆順編碼 | 431132 |
【并】筆順筆畫
1、并字的筆順編碼是:431132。
2、并字的部首是丷,并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并字筆劃順序是:點、撇、橫、橫、撇、豎。
3、并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并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寅集下】【干】幷·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并】基本解釋
1.合在一起:歸并。合并。把三個組并成兩個。
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平排著:并蒂蓮。我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
3.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時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時進行:兩說并存。相提并論。
4.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的語氣,略帶反駁的意味:你以為他糊涂,其實他并不糊涂。所謂團結并非一團和氣。
5.并且:我完全同意并擁護領導的決定。
6.用法跟“連”相同(常跟“而”、“亦”呼應):并此而不知。并此淺近原理亦不能明。
山西太原的別稱。
【并】網絡解釋
并,bing,倂,隷作并。并bìng,同 并(bìng)。漢字“并”,讀音有bìng、bīng。常用意思為合在一起,一齊,并排著。有動詞、副詞、連詞等的性質。讀作bīng時為山西省太原市的簡稱。在圍棋上也可以指在原有棋子同一線上緊挨著下子。
【并】康熙字典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盈切【正韻】補明切,
餅平聲。【說文】本作
。從二人,幵聲。一曰從持二干爲
。隷作幷。相從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凡居材大與小無幷。【註】幷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幷,合也。【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巖棲,位代躬耕。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幷。
又【玉篇】幷,兼也。同也。
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註】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廣韻】春秋時爲晉國,後屬趙,秦爲太原郡,魏復置幷州。【韻會】唐爲太原府。
又姓。【廣韻】出《姓苑》。【萬姓統譜】幷韶有文藻,吏部以幷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切【正韻】陂病切,
餅去聲。【廣韻】幷,專也。【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幷植於國。【註】幷,猶專也。謂剛而專己。【釋文】幷,必正反。
又與併同。【集韻】倂,或省作幷。【賈誼·過秦論】幷吞八荒。【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幷。
又【韻會】與偋通。【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幷焉。【註】幷,棄除也。
又葉陽切,音旁。【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茲亦同幷。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
字原作從下幵。
又并。
?
【并】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八】【從】。
『說文解字』
相從也。從從幵聲。一曰從持二爲并。府盈切文三
『說文解字注』
(幷)相從也。從,舊作從。今正。合也、兼也。從從,幵聲。府盈切。十一部。一曰從持二干爲。干舊奪。今依韻會本補。上言形聲,此言會意。干,經典用爲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幷合之意。或曰:當出
篆。解云:
或從人。人持二干爲
。人持二干爲
者,猶又持二禾爲兼也。俗幷字之所本也。漢隷作幷。
【并】文言文
①合。《六國論》:“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②兼并;吞并。《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③并列;挨在一起。《與妻書》:“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
④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⑤連。《芋老人傳》:“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芋視之者。”
⑥并且。《〈黃花岡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bīng
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