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旒新華字典,旒康熙字典,旒中華字典,旒國語詞典,旒漢語字典。
【旒】怎么讀
漢字 | 旒 | 拼音 | liú |
---|---|---|---|
部首 | 方 | 筆畫 | 13 |
五筆 | YTYQ | 五行 | 火 |
繁體 | 旒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5D2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ysoyu | 鄭碼編碼 | syzn |
四角編碼 | 8212 | 筆順編碼 | 4153314154325 |
旒
【旒】筆順筆畫
1、旒字的筆順編碼是:4153314154325。
2、旒字的部首是方,旒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旒字筆劃順序是:點、橫、橫折鉤、撇、撇、橫、點、橫、撇折、點、撇、豎、豎彎鉤。
3、旒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旒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下】【方】旒·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旒】基本解釋
1.旗子上的飄帶。
2.古代帝王禮帽前后的玉串。
【旒】網絡解釋
旒,形聲。字從?(yǎn),從疏省,疏省亦聲。“疏”省意為“條帶狀”、“梳齒裝”。“?”意為“旌旗”。“?”與“疏”省聯合起來表示“旌旗上的梳齒樣條帶裝飾物”。本義:旌旗上的梳齒樣條帶裝飾物。說明:本字《說文》所無。
【旒】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註】天子以五采爲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葉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
【旒】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七】【?】。
『說文解字』
旌旗之流也。從?攸聲。以周切
『說文解字注』
(?)旌旗之流也。宋刊本皆作流。作旒者俗。從?。攸聲。以周切。三部。篇、韻皆餘昭切。
【旒】文言文
①古代旗幟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論衡?變動》:“旌旗垂旒。”
②古代帝王禮帽上前后懸垂的玉串。東方朔《答客難》:“冕而前旒。”
【旒】組詞
旒紞
旒綴
旒旌
旒旍
旒纊
旒冕
旒旗
旒翣
旒蘇
旒扆
旒旐
九旒
丹旒
龍旒
玉旒
采旒
垂旒
畫旒
前旒
宸旒
綴旒
蔽旒
旗旒
韜旒
贅旒
邃旒
彩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