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溜新華字典,溜康熙字典,溜中華字典,溜國語詞典,溜漢語字典。
【溜】怎么讀
漢字 | 溜 | 拼音 | liū、liù |
---|---|---|---|
部首 | 氵 | 筆畫 | 13 |
五筆 | IQYL | 五行 | 水 |
繁體 | 溜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E9C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ehhw | 鄭碼編碼 | vryk |
四角編碼 | 37162 | 筆順編碼 | 4413545325121 |
【溜】筆順筆畫
1、溜字的筆順編碼是:4413545325121。
2、溜字的部首是氵,溜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溜字筆劃順序是:點、點、提、撇、豎提、點、橫折鉤、撇、豎、橫折、橫、豎、橫。
3、溜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溜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巳集上】【水】溜·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0。
【溜】基本解釋
1.滑行;(往下)滑:溜冰。從山坡上溜下來。
2.偷偷地走開或進入:一說打牌,他就溜了。幾個歹徒溜進倉庫里。
3.光滑;平滑:溜光。滑溜。
4.看:溜一眼心里就有了數。
5.順著;沿:溜邊。溜墻根兒走。
6.很;非常(用在某些單音節形容詞前):溜直。溜齊。溜滿。
7.同“熘”。
1.迅速的水流:大溜。河里溜很大。
2.迅速;敏捷:眼尖手溜。走得很溜。
3.房頂上流下來的雨水:檐溜。承溜。
4.檐溝:水溜。
5.排;條:一溜三間房。
6.某一地點附近的地方:這溜的果木樹很多。
7.練:溜嗓子。
8.用石灰、水泥等抹(墻縫);堵、糊(縫隙):墻砌好了,就剩下溜縫了。天冷了,拿紙條把窗戶縫溜上。
【溜】網絡解釋
未檢索到溜字的網絡釋義。
【溜】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救切,音霤。水名。【說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又【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
又水溜下也。【孫綽·遊天臺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
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又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又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又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註】古作石留。
又與流通。【靈樞經】所溜爲滎。【註】溜,流同。
【溜】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鬱林郡。從水畱聲。力救切
『說文解字注』
(澑)澑水。出鬱林郡。不言縣者、有未審也。鬱林郡在今廣西。前志有中畱縣。師古曰。畱、力救反。水名。葢中畱、潭中皆以水得名也。後志及宋書州郡志作中澑。字從水。疑前志亦當從水。元和郡縣志曰。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爲桺州。因桺江爲名。桺州卽今桺州府。桺江出苗地。至今貴州古州永從縣生苗畍中。東南入廣西。至桺城縣曰桺江。至象州會於盤江。桺江卽古澑水。後世譌其字耳。從水。畱聲。力救切。三部。按今俗訓爲水急流。
【溜】文言文
暫無溜字的文言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