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聚新華字典,聚康熙字典,聚中華字典,聚國語詞典,聚漢語字典。
【聚】怎么讀
漢字 | 聚 | 拼音 | jù |
---|---|---|---|
部首 | 耳 | 筆畫 | 14 |
五筆 | BCTI | 五行 | 金 |
繁體 | 聚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05A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sehho | 鄭碼編碼 | cexg |
四角編碼 | 17232 | 筆順編碼 | 12211154323334 |
【聚】筆順筆畫
1、聚字的筆順編碼是:12211154323334。
2、聚字的部首是耳,聚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聚字筆劃順序是:橫、豎、豎、橫、橫、提、橫撇/橫鉤、點、撇、豎、撇、撇、撇、捺。
3、聚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聚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中】【耳】聚·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8。
【聚】基本解釋
1.聚集:聚會。聚沙成塔。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明天星期日,咱們找個地方聚聚。
2.姓。
【聚】網絡解釋
未檢索到聚字的網絡釋義。
【聚】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徐上聲。【說文】會也。【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禮·檀弓】聚國族於斯。【前漢·高帝紀】五星聚于東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註】聚謂所同歸湊也。
又【玉篇】斂也。【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周禮·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又居也,邑落也。【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註】聚謂村落也。
又【秦本紀】幷諸小鄕聚,集爲大縣。【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聚。【前漢·平帝紀】鄕曰庠,聚曰序。【註】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于鄕。
又積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註】聚謂衆所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旣聚,巧者和之。【註】聚,具也。
又【左傳·莊二十五年】城聚。【註】晉邑。
又【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音
。義同。
又音娵。【史記·歷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又與驟同。【周禮·天官·獸醫註】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一作驟。
又【韻補】葉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賦】毛羣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聚】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八】【?】。
『說文解字』
會也。從乑取聲。邑落云聚。才句切
『說文解字注』
(聚)會也。公羊傳曰。會猶冣也。注云。冣、聚也。按冖部曰。冣、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古亦叚埾爲聚。從?。取聲。才句切。古音在四部。一曰邑落曰聚。平帝紀。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張晏曰。聚、邑落名也。韋昭曰。小鄉曰聚。按邑落、謂邑中村落。
【聚】文言文
①村落;聚居點。《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②聚集;集合。《論積貯疏》:“有勇力者聚徒衡擊。”《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又】征集。《捕蛇者說》:“太醫以王命聚之。”
【聚落】村落,人們聚居之處。
【聚訟】眾說紛爭,是非難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