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志新華字典,志康熙字典,志中華字典,志國語詞典,志漢語字典。
【志】怎么讀
漢字 | 志 | 拼音 | zhì |
---|---|---|---|
部首 | 士 | 筆畫 | 7 |
五筆 | FNU | 五行 | 無 |
繁體 | 志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5FD7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gp | 鄭碼編碼 | bwz |
四角編碼 | 40331 | 筆順編碼 | 1214544 |
【志】筆順筆畫
1、志字的筆順編碼是:1214544。
2、志字的部首是士,志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志字筆劃順序是:橫、豎、橫、點、斜鉤、點、點。
3、志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志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上】【心】志·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志】基本解釋
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
2.志氣;意志:人窮志不短。
3.姓。
4.稱輕重;量長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
5.記: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6.文字記錄:雜志。縣志。《三國志》。
7.記號:標志。
【志】網(wǎng)絡解釋
根據(jù)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志”是第0651號規(guī)范漢字。志,本義為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個姓氏。《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
【志】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
音鋕。【說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葉眞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志】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志)意也。從心?。?亦聲。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從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韻與職韻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jīng)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yè)。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fā)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從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志】文言文
①心意;志向。《觀滄海》:“歌以詠志。”《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立志。《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③記憶;記;記住。《屈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④標記。《南齊書?韓系伯傳》:“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
⑤做標志。《桃花源記》:“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⑥記事的書或文章。《項脊軒志》:“余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⑦通“痣”,皮膚上的斑或小疙瘩。《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