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求新華字典,求康熙字典,求中華字典,求國語詞典,求漢語字典。
【求】怎么讀
漢字 | 求 | 拼音 | qiú |
---|---|---|---|
部首 | 一 | 筆畫 | 7 |
五筆 | FIYI | 五行 | 火 |
繁體 | 求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C42 | 字形分析 | 單一結構 |
倉頡編碼 | ije | 鄭碼編碼 | aks |
四角編碼 | 43909 | 筆順編碼 | 1241344 |
【求】筆順筆畫
1、求字的筆順編碼是:1241344。
2、求字的部首是一,求字的結構為:單一結構,求字筆劃順序是:橫、豎鉤、點、提、撇、捺、點。
3、求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求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巳集上】【水】求·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2。
【求】基本解釋
1.請求:求救。求教。求您幫我做一件事。
2.要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
3.追求;探求;尋求:求學問。實事求是。刻舟求劍。不求名利。
4.需求;需要:供求關系。供過于求。
5.姓。
【求】網絡解釋
求,覓也,乞也。求,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為裘,而求專為干請之用。亦猶加艸為蓑、而衰為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求,漢字,拼音讀qiú,表示想要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或是為了主要用作動詞,表示請求、要求等的意思。
【求】康熙字典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葉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葉彊於切,音渠。【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葉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求】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古文【求】文言文
①尋找;找尋。《察今》:“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探求;探索。《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游褒禪山記》:“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③要求;責求。《子魚論戰》:“明恥教戰,求殺敵也。”《馬說》:“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請求;乞求。《觸龍說趙太后》:“趙氏求救于齊。”《口技》:“又夾百千求救聲。”
⑤謀求;索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
⑥訪求;訪問。《蘇武》:“陵降,不敢求武。”
⑦追求;求偶。《詩經?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