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圍新華字典,圍康熙字典,圍中華字典,圍國語詞典,圍漢語字典。
【圍】怎么讀
漢字 | 圍 | 拼音 | wéi |
---|---|---|---|
部首 | 囗 | 筆畫 | 7 |
五筆 | LFNH | 五行 | 土 |
繁體 | 圍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56F4 | 字形分析 | 全包圍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wqs | 鄭碼編碼 | jdby |
四角編碼 | 60527 | 筆順編碼 | 2511521 |
【圍】筆順筆畫
1、圍字的筆順編碼是:2511521。
2、圍字的部首是囗,圍字的結(jié)構(gòu)為:全包圍結(jié)構(gòu),圍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橫、橫、橫折鉤、豎、橫。
3、圍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圍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丑集上】【囗】圍·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圍】基本解釋
1.環(huán)繞;包圍:圍繞。圍城。
2.四周:周圍。外圍。
3.圍子,圈起來作攔阻或遮擋的東西:床圍。
4.某些物體的周長:腰圍。胸圍。
5.量詞。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起來的長度,或兩只胳膊合攏起來的長度為一圍:腰大十圍。樹大十圍。
【圍】網(wǎng)絡(luò)解釋
圍,有多種解釋,常見意義為,環(huán)繞,四周攔擋起來;圈起來作攔阻或遮擋的東西。
【圍】康熙字典
〔古文〕囗【唐韻】羽非切【集韻】于非切,音韋。【說文】守也。
又繞也。【易·繫辭】範圍天地而不過。【註】周備也。範,如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
又【詩·商頌】帝命式于九圍。【註】分天下爲九處,若規(guī)圍然。
又環(huán)也。【周禮·夏官·環(huán)人註】環(huán)猶圍也,主圍賔客,任器爲之守衞。
又遮取禽獸。【禮·曲禮】國君春田不圍澤。【註】春育之時,不合圍盡收之也。
又【王制】天子不合圍。【註】言不四面圍之也。
又環(huán)繞攻城。【春秋·提要註】環(huán)其城邑曰圍。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禬禮哀圍敗。【註】謂其國見圍入,而國被禍敗也,喪失財物,則同盟之國會合財貨歸之,以更其所喪也。
又【韻會】五寸曰圍,一抱曰圍。【莊子·人閒世】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散木也無所用,故壽。
又縣名。【後漢·郡國志】圍縣,屬涼州武威郡。
又與韋通。【前漢·成帝紀】大風拔木,十韋以上。
又與衞通。【管子·地員篇】山藜葦芒,羣藥安聚,以圍羣殃。【註】圍同衞。
又【唐韻】【集韻】于貴切,音謂。繞也。
【圍】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六】【囗】。
『說文解字』
守也。從囗韋聲。羽非切
『說文解字注』
守也。從囗。韋聲。羽非切。十五部。【圍】文言文
①環(huán)繞。《莊子?則陽》:“大至于不可圍。”
②包圍。《孫子兵法?謀攻》:“十則圍之。”
【又】守城。《公羊傳?莊公十年》:“圍不言戰(zhàn)。”
③包圍圈;圍子。《史記?陳丞相世家》:“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
④特指打獵的圍場。《隋書?禮儀志》:“監(jiān)獵布圍。”
⑤周圍。《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四圍垂幔。”
⑥兩臂合抱的圓周長,或兩手大拇指與食指合攏的圓周長。柳宗元《行路難》:“萬圍千尋妨道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