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束新華字典,束康熙字典,束中華字典,束國語詞典,束漢語字典。
【束】怎么讀
漢字 | 束 | 拼音 | shù |
---|---|---|---|
部首 | 木 | 筆畫 | 7 |
五筆 | GKII | 五行 | 金 |
繁體 | 束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75F | 字形分析 | 單體結構 |
倉頡編碼 | dl | 鄭碼編碼 | fjvv |
四角編碼 | 50906 | 筆順編碼 | 1251234 |
【束】筆順筆畫
1、束字的筆順編碼是:1251234。
2、束字的部首是木,束字的結構為:單體結構,束字筆劃順序是:橫、豎、橫折、橫、豎、撇、捺。
3、束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束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辰集中】【木】束·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束】基本解釋
1.捆綁;系(jì):束縛。腰束皮帶。
2.量詞。用于捆起來的東西:一束鮮花。
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約束。拘束。束手束腳。
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條狀的東西:花束。光束。
5.事情的結末:收束。結束。
6.姓,作姓氏,仍然讀作“shù”。山東汶上城東有"朿"姓,音同捆,與束不同。
【束】網絡解釋
基本字義1.捆住,系:~縛。~裝(整理行裝)。~發(fà)。~之高閣。~手無策。2.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修(十條干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后指給老師的報酬)。3.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電子~。4.控制,限制:~身。無拘無~。5.事情的結末:收~。結~。6.姓,為姓氏的時候,要讀作“kun”第三聲。山東汶上城東有束姓,音同捆。
【束】康熙字典
【唐韻】書玉切【集韻】【韻會】輸玉切【正韻】式竹切,音?。【說文】縛也。徐曰:束薪也。【詩·周南】白茅純束。
又五疋爲束。【禮·雜記】納幣一束。
又五十矢爲束。【詩·周頌】束矢其搜。
又脯十脡曰束。【穀梁傳·隱元年】束脩之肉,不行境中。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束州,趙地。
又姓。【統譜】望出南陽,漢疏廣後,避難改爲束。
又【韻會】春遇切【周禮·註疏】詩注切,音戍。約也。【周禮·司約註】言語之約束。約音要。【史記·漢高紀】待諸侯至,定要束耳。
又葉所律切,音率。【蔡邕·筆賦】削文竹以爲管,如桼絲之纏束。形條搏以直端,染元黃以定色。 從木從口,與朿別。
【束】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六】【束】。
『說文解字』
縛也。從囗木。凡束之屬皆從束。書玉切
『說文解字注』
(束)縛也。糸部曰。縛、束也。是爲轉注。襍記曰。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從囗木。囗音韋、回也。詩言束薪、束楚、束蒲、皆囗木也。書玉切。三部。凡束之屬皆從束。
【束】文言文
①捆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②整理;收拾。《殽之戰》:“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③約束;拘束。《廉頗藺相如列傳》:“未有嘗堅明約束者也。”
④捆;把。《魏書?李先傳》:“宜密使兵人人備青草一束。”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稱成童之年。約八歲或八至十九歲這一段年紀。
【束甲】捆起鎧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戰或投降。
【束脩】⒈十條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學生送給老師的備禮物。⒉后老師的金。約束整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