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兩新華字典,兩康熙字典,兩中華字典,兩國語詞典,兩漢語字典。
【兩】怎么讀
漢字 | 兩 | 拼音 | liǎng |
---|---|---|---|
部首 | 一 | 筆畫 | 7 |
五筆 | GMWW | 五行 | 火 |
繁體 | 兩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E24 | 字形分析 | 單一結構 |
倉頡編碼 | moob | 鄭碼編碼 | aloo |
四角編碼 | 10227 | 筆順編碼 | 1253434 |
【兩】筆順筆畫
1、兩字的筆順編碼是:1253434。
2、兩字的部首是一,兩字的結構為:單一結構,兩字筆劃順序是:橫、豎、橫折鉤、撇、點、撇、點。
3、兩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兩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子集下】【入】兩·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兩】基本解釋
1.“兩”和“二”用法不全同。讀數目字只用“二”不用“兩”,如“一、二、三、四”。小數和分數只用“二”不用“兩”,如“零點二(0.2),三分之二”。序數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詞前,用“兩”不用“二”。在傳統的度量衡單位前,“兩”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為多(“二兩”不能說“兩兩”)。新的度量衡單位前一般用“兩”,如“兩噸、兩公里”。在多位數中,百、十、個位用“二”不用“兩”,如“二百二十二”。“千、萬、億”的前面,“兩”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萬二千”、“兩億二千萬”,“千”在“萬、億”后,以用“二”為常。
2.雙方:兩便。兩可。兩全其美。兩相情愿。
3.表示不定的數目,和“幾”差不多:過兩天再說。他真有兩下子。我跟你說兩句話。
4.姓。
5.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于1兩,舊制16兩等于1斤,1兩合31.25克;后改為10市兩等于1市斤,1兩合50克。
【兩】網絡解釋
兩,又作両,是東亞傳統的質量單位,中國在漢代之前已經出現,再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實際質量歷代不同,傳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變化。傳統的1斤等于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中國古代的銀質錢幣在使用時需要鑒定成色并稱重以確定其價值,一般就以稱重時的質量單位“兩”為銀質錢幣的單位。
【兩】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兩】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七】【?】。
『說文解字』
二十四銖爲一兩。從一;?,平分,亦聲。良奬切
『說文解字注』
二十四銖爲一兩。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黃鍾之重。故從?也。從一?。會意。?、逗。平分也。?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從?之意。?亦聲。良奬切。十部。【兩】文言文
①成雙的;成對的。《賣炭翁》:“兩鬢蒼蒼十指黑。”
②二。《陳涉世家》:“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③雙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為。《赤壁之戰》:“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④重量單位。古代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為一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
⑤雙,用于鞋襪等。《詩經?南山》:“葛屨五兩。”
liàng
通“輛”用于車輛,車一乘為一輛。《漢書?趙充國傳》:“鹵馬牛羊十余萬頭,車四千余兩。”
【兩端】⒈事物的兩頭;兩方面。⒉模棱兩可;觀望不定。
【兩舌】言語反覆;搬弄是非。
【兩曜】日和月。
【兩造】指訴訟雙方,即原、被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