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鷸新華字典,鷸康熙字典,鷸中華字典,鷸國語詞典,鷸漢語字典。
【鷸】怎么讀
漢字 | 鷸 | 拼音 | yù |
---|---|---|---|
部首 | 鳥 | 筆畫 | 17 |
五筆 | CBTG | 五行 | 木 |
繁體 | 鷸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9E6C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nbpym | 鄭碼編碼 | xslr |
四角編碼 | 17227 | 筆順編碼 | 54523253425135451 |
【鷸】筆順筆畫
1、鷸字的筆順編碼是:54523253425135451。
2、鷸字的部首是鳥,鷸字的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鷸字筆劃順序是:橫撇/橫鉤、點、橫撇/橫鉤、豎鉤、撇、豎、橫折鉤、撇、點、豎、橫折、橫、撇、橫折鉤、點、豎折折鉤、橫。
3、鷸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鷸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亥集中】【鳥】鷸·康熙筆畫:23 ·部外筆畫:12。
【鷸】基本解釋
鳥,體色暗淡,嘴細(xì)長,腿長,趾間沒有蹼。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吃小魚、貝類、昆蟲等,是候鳥。種類較多。
【鷸】網(wǎng)絡(luò)解釋
未檢索到鷸字的網(wǎng)絡(luò)釋義。
【鷸】康熙字典
【廣韻】餘律切【集韻】允律切【韻會】【正韻】以律切,音聿。【說文】鷸,知天將雨鳥也。知天文者冠鷸。陳藏器云:鷸如鶉,色蒼喙長,在泥塗。邨民云:田鷄所化。【戰(zhàn)國策】蘇秦曰:鷸蚌相持。
又一種翠鳥曰鷸。【爾雅·釋鳥】翠鷸。【郭註】似燕,紺色,生鬰林。【疏】李巡曰:鷸,一名翠,其羽可以爲(wèi)飾。
又一種,赤足,黃文,曰鷸。【左傳·僖二十四年】鄭子臧好聚鷸冠,是也。
又【正韻】疾飛貌。【木華·海賦】鷸如驚鳧之失侶。
又【集韻】食律切,音術(shù)。【廣雅】鶙鵳鷸子籠脫?dān)_也。【曹憲註】鷸音述。驚字原刻從敬從鳥。【考證】已改正。
【鷸】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四】【鳥】。
『說文解字』
知天將雨鳥也。從鳥矞聲。《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鷸或從遹。余律切
『說文解字注』
知天將雨鳥也。釋鳥。翠鷸。李巡、樊光、郭璞皆云一鳥。許於羽部曰。翠、靑羽雀也。合此條知其讀不同。各爲(wèi)一鳥。從鳥。矞聲。余律切。十五部。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引禮記者、漢志百三十一篇中語也。左傳。鄭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殺之。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zāi)也。詩曰。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云不稱者、正謂子臧不知天文而冠聚鷸也。獨【鷸】文言文
①一種水鳥。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食小魚或貝類。《戰(zhàn)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成語有“鷸蚌相爭”。
②飛得很快的樣子。木華《海賦》:“鷸如驚鳧之失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