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濕新華字典,濕康熙字典,濕中華字典,濕國語詞典,濕漢語字典。
【濕】怎么讀
漢字 | 濕 | 拼音 | shī |
---|---|---|---|
部首 | 氵 | 筆畫 | 17 |
五筆 | ijxo | 五行 | 無 |
繁體 | 濕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FD5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eavf | 鄭碼編碼 | vkzu |
四角編碼 | 36133 | 筆順編碼 | 44125115545544444 |
【濕】筆順筆畫
1、濕字的筆順編碼是:44125115545544444。
2、濕字的部首是氵,濕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濕字筆劃順序是:點、點、提、豎、橫折、橫、橫、撇折、撇折、點、撇折、撇折、點、點、點、點、點。
3、濕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濕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巳集上】【水】濕·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4。
【濕】基本解釋
見“濕”。
【濕】網絡解釋
未檢索到濕字的網絡釋義。
【濕】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
音沓。水名?!菊f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
與溼同。【說文】幽溼也?;蜃鳚?。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驹姟ば⊙拧科涠鷿駶?。
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就ㄑ拧繚駵徜痫@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
字原從糸作,不從亞。
【濕】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說文解字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從水。?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濕】文言文
暫無濕字的文言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