坌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坌新華字典,坌康熙字典,坌中華字典,坌國語詞典,坌漢語字典。
【坌】怎么讀
漢字 | 坌 | 拼音 | bèn |
---|---|---|---|
部首 | 土 | 筆畫 | 7 |
五筆 | WVFF | 五行 | 土 |
繁體 | 坌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74C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cshg | 鄭碼編碼 | oyb |
四角編碼 | 80104 | 筆順編碼 | 3453121 |
【坌】筆順筆畫
1、坌字的筆順編碼是:3453121。
2、坌字的部首是土,坌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坌字筆劃順序是:撇、捺、橫折鉤、撇、橫、豎、橫。
3、坌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坌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丑集中】【土】坌·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坌】基本解釋
1.翻(土);刨:坌地。
2.塵埃:塵坌。微坌。
3.聚:坌集。
4.粗劣。
5.用細末撒在物體上面。
6.笨;不靈巧。
【坌】網絡解釋
bèn形聲。字從分,從土,分亦聲。“分”義為“一分為二”、“由一而多”。“分”與“土”聯合起來表示“分土”、“泥土的粉塵化”。本義:泥土的粉塵化。塵土。注音:ㄅㄣˋ
【坌】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蒲悶切,音
。塵也,聚也,
也。【司馬相如·哀秦二世賦】登陂陀之長阪,坌入曾宮之嵯峨。【後漢·禰衡傳】飛詞聘辯,溢氣坌湧。【唐書·儒學傳】坌集京師。
又【集韻】普悶切【正韻】步悶切,音炃。義同。
【坌】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三】【土】。
『說文解字』
塵也。從土分聲。一曰大防也。房吻切
『說文解字注』
(坋)也。凡爲細末糝物若被物者皆曰坋。如左氏芥其雞。賈逵云。季氏擣芥爲末。播其雞翼。可以坌郈氏雞。五行志。棄灰於道者黥。孟康云。商鞅以棄灰於道必坋人。坋人必鬥。故設黥?以?其源。貨殖傳胃脯。晉灼云。燖羊胃以末椒薑坋之。皆是也。其音則後漢東夷傳注引說文蒲頓反爲長。今俗語如蓬去聲。按坋之言被也。從土。分聲。房吻切。十三部。一曰坋、大防也。周南傳曰。墳、大防也。許釋墳爲墓。然則汝墳乃叚借字也。此義音當平聲。
【坌】文言文
①塵土;灰塵。《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塵坌四起,居人駭散。”
②塵土飛揚。《新唐書?郭子儀傳》:“塵且坌,飛矢射賊。”
③聚;積聚。陸游《監丞周公墓志銘》:“當是時,自郡至屬縣,流民坌集。”
④涌出。蘇洵《上張侍郎第一書》:“日數千言,坌然溢出。”
⑤并;一齊。《明史?王\\@傳》:“山東、河南饑民就食者坌至。”
⑥通“笨”,不靈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