邍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邍新華字典,邍康熙字典,邍中華字典,邍國語詞典,邍漢語字典。
【邍】怎么讀
漢字 | 邍 | 拼音 | yuán |
---|---|---|---|
部首 | 辶 | 筆畫 | 19 |
五筆 | TLVP | 五行 | 無 |
繁體 | 邍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08D | 字形分析 | 左下包圍結構 |
倉頡編碼 | yhwe | 鄭碼編碼 | rskw |
四角編碼 | 37309 | 筆順編碼 | 3542512151124134454 |
【邍】筆順筆畫
1、邍字的筆順編碼是:3542512151124134454。
2、邍字的部首是辶,邍字的結構為:左下包圍結構,邍字筆劃順序是:撇、橫撇/橫鉤、捺、豎、橫折、橫、豎、橫、橫折、橫、橫、豎鉤、點、提、撇、點、點、橫折折撇、捺。
3、邍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邍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酉集下】【辵】邍·康熙筆畫:23 ·部外筆畫:16。
【邍】基本解釋
古同“原”,平原:“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
【邍】網絡解釋
邍拼音:yuán注音:ㄩㄢˊ部首:辶,筆畫:部外筆畫:16,總筆畫:19 ;繁體部首:辵,部外筆畫:16,總筆畫:23輸入法: 五筆86&98:TLVP 倉頡:YHEE四角號碼:3730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08D● 邍yuánㄩㄢˊ◎ 古同“原”,平原:“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隰之名。”◎ 粵語:jyun4[①][yuán][《廣韻》愚袁切,平元,疑。]“原1”的古字。地之高平者。【酉集下】【辵字部】 邍; 康熙筆畫:23; 頁碼:頁1267第20【唐韻】【集韻】愚袁切【等韻】宜袁切,?音元。【說文】廣平之野,人所登也。【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注】邍,地之廣平者。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二】【辵部】邍高平之野,人所登。從辵備錄。闕。愚袁切〖注〗今原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高平曰邍。此依韻會。各本作高平之野。非也。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邍隰。鄭云。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溼曰隰。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此及鄭注皆以高平釋原者,謂大野廣平偁原。高而廣平亦偁原。下文所謂可食者曰原也。凡陸?陵阿皆高地。其可種谷給食之處皆曰原。是之謂高平曰原也。序官邍師注云邍,地之廣平者。與大司徒注不同者,單言原則為廣平。墳衍原隰并言則衍為廣平,原為高平也。邍字後人以水泉本之原代之。惟見周禮。人所登。從辵備彔。闕。此八字疑有脫誤。當作從辵,從略省,從彔,人所登也,故從辵十四字。今本淺人所亂耳。人所登,蒙高解從辵之意也。略者,土地可經略也。彔者,土地如刻木彔彔然。西都賦溝塍刻鏤是也。葢從三字會意。愚袁切。十四部。
【邍】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愚袁切【等韻】宜袁切,音元。【說文】廣平之野,人所登也。【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註】邍,地之廣平者。
【邍】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二】【辵】。
『說文解字』
高平之野,人所登。從辵備錄。闕。愚袁切〖注〗今原字。
『說文解字注』
(邍)高平曰邍。此依韻會。各本作高平之野。非也。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邍隰。鄭云。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溼曰隰。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此及鄭注皆以高平釋原者、謂大野廣平偁原。高而廣平亦偁原。下文所謂可食者曰原也。凡陸陵阿皆高地。其可種穀給食之處皆曰原。是之謂高平曰原也。序官邍師注云邍、地之廣平者。與大司徒注不同者、單言原則爲廣平。墳衍原隰並言則衍爲廣平、原爲高平也。邍字後人以水泉本之原代之。惟見周禮。人所登。從辵備彔。闕。此八字疑有脫誤。當作從辵、從略省、從彔、人所登也、故從辵十四字。今本淺人所亂耳。人所登、蒙高解從辵之意也。略者、土地可經略也。彔者、土地如刻木彔彔然。西都賦溝塍刻鏤是也。葢從三字會意。愚袁切。十四部。
【邍】文言文
暫無邍字的文言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