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內新華字典,內康熙字典,內中華字典,內國語詞典,內漢語字典。
【內】怎么讀
漢字 | 內 | 拼音 | nèi、nà |
---|---|---|---|
部首 | 冂 | 筆畫 | 4 |
五筆 | MWI | 五行 | 火 |
繁體 | 內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185 | 字形分析 | 單一結構 |
倉頡編碼 | ob | 鄭碼編碼 | ldod |
四角編碼 | 40227 | 筆順編碼 | 2534 |
【內】筆順筆畫
1、內字的筆順編碼是:2534。
2、內字的部首是冂,內字的結構為:單一結構,內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鉤、撇、點。
3、內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內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子集下】【入】內·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內】基本解釋
1.里面,與“外”相對:內部。內外。內定。內地。內閣。內行(háng)。內涵。
2.稱妻子或妻子家的親戚:內人。內親。內弟。
3.親近:內君子而外小人。
古同“納”,收入;接受。
【內】網絡解釋
里面。與外相對。《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nà,音納)。古同納。受納,進針,性交。《靈樞·營氣》:“營氣之道,內谷為寶”。《素問·調經論》:“候呼內針。
【內】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奴對切,餒去聲。【說文】入也,從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韻】中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又【前漢·鼂錯傳】先爲築室家,有一堂二內。【註】二房也。【韻會】房室曰內,天子宮禁曰內。漢制,天子內中曰行,內猶禁中也。唐有三內,皇城在長安西北隅,曰西內。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
又五內,五中也。【魏志·王浚傳註】聞命驚愕,五內失守。
又職內,官名。【周禮·天官註】職內,主人也。若今之泉所入,謂之少內。
又河內,地名。【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
又【集韻】【正韻】儒稅切。同汭,水相入也。或省文作內。
又【正韻】同枘。【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調其鑿,內而合之。
又【正韻】奴荅切。同納。【孟子】若已推而內之溝中。
【內】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五】【入】。
『說文解字』
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奴對切
『說文解字注』
入也。今人謂所入之処爲內,乃以其引伸之義爲本義也。互易之,故分別讀奴荅切,又多假納爲之矣。周禮注云:職內,主入也。內府,主良貨賄藏在內者。然則職內之內是本義,內府之內是引伸之義。從冂入。小徐曰:冂音坰。按當音覛。許冖冂異篆。冂者,覆也,覆在外。各本無入字,今依韻會補。奴對切。十五部。自外而入也。釋會意之恉。〖注〗覛字原作【內】文言文
①里面;內部。《鄒忌諷齊王納諫》:“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又】特指朝廷內或國內。《過秦論》:“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
【又】指家庭內部。《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②內心。《赤壁之戰》:“而內懷猶豫之計。”
③內室;特指皇宮。《長恨歌》:“西宮南內多秋草。”
④女色。《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內。”
⑤妻妾的泛稱。后專指妻,如南朝人徐悱有《贈內》詩。今人也有謙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賤內”的。【引】妻子一方的親戚,如“內兄”、“內侄”。
nà
同“納”。接納;收容。《中山狼傳》“先生如其旨,內狼于囊。”《鴻門宴》:“距關,毋內諸侯。”
【內嬖】受君主寵幸,又指君主寵幸的人。
【內閣】⒈明清時期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關。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高諸殿閣大學士,因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故名內閣。⒉內堂,貴族婦女的臥室。
【內省】宮禁之內。
【內傳】解釋經義的文字叫內傳;廣引事例、推演本義的叫外傳。如關于《詩經》的就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傳記的一種。以記述軼聞趣事為主,如《隋書?經籍志二》有《漢武內傳》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