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披新華字典,披康熙字典,披中華字典,披國語詞典,披漢語字典。
【披】怎么讀
漢字 | 披 | 拼音 | pī |
---|---|---|---|
部首 | 扌 | 筆畫 | 8 |
五筆 | RHCY | 五行 | 水 |
繁體 | 披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2AB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qdhe | 鄭碼編碼 | dxi |
四角編碼 | 54047 | 筆順編碼 | 12153254 |
【披】筆順筆畫
1、披字的筆順編碼是:12153254。
2、披字的部首是扌,披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披字筆劃順序是:橫、豎鉤、提、橫撇/橫鉤、撇、豎、橫撇/橫鉤、捺。
3、披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披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中】【手】披·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披】基本解釋
1.覆蓋或搭在肩背上:披著斗篷。披星戴月。
2.打開;散開:披卷。紛披。
3.(竹木等)裂開:這根竹竿披了。
【披】網絡解釋
基本字義:穿戴,打開、散開,劈開、裂開,覆蓋在肩背上。
【披】康熙字典
〔古文〕翍【唐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音鈹。【說文】從旁持曰披。
又【廣韻】開也。【史記·帝舜紀】披九山,通九澤。【前漢·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又【增韻】分也,散也。【左傳·昭五年】又披其邑。【註】析也。【揚子·方言】廝披,散也。東齊聲破曰廝,器破曰披。
又荷衣曰披。
又【正韻】篇夷切,音紕。義同。
又【唐韻】【廣韻】匹靡切【集韻】【韻會】普靡切,音?。裂也。【史記·范睢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又【灌夫傳】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註】披,分拆也。疋彼反。
又披靡,震伏貌。【前漢·項籍傳】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又【正韻】普弭切,音庀。義同。
又【集韻】【類篇】【韻會】彼義切,音賁。【禮·檀弓】孔子之喪設披。【註】披,柩行夾引棺者。【疏】設之於旁,所以備傾虧也。【周禮·夏官·司士】作六軍之士執披。【疏】披者,車兩旁使人持之,若四馬六轡然。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義同。
又【集韻】平義切,音被。亦散也。
又【正韻】普駕切,音怕。亦開也。
又葉普禾切,音坡。【劉邵·趙都賦】布濩中林,緣延陵阿。從風發曜,倚靡雲披。
【披】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從?持曰披。從手皮聲。(披)從旁持曰披。士喪禮設披。注曰。披、絡桺棺上。貫結於戴。人君旁牽之以備傾。又執披者旁四人。注曰。前後左右各二人。此從旁持之義也。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徐廣曰。披、他本亦作陂字。葢當音詖。陂者、旁其邊之謂也。按披陂皆有旁其邊之意。中散能知之。而索隱云披音如字。謂披山林艸木而行、以通道也。此則司馬貞不知古義之言。葢俗解訓披爲開。廣韻云披、開也。分也。散也。木部柀訓析也。柀靡字如此作。而淺人以披訓析。改柀靡爲披靡。莫有能諟正者。從手。皮聲。敷羈切。舊彼義切。古音在十六部。
【披】文言文
①揭開;撥開;分開。《鴻門宴》:“噲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織》:“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
②裂開;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③剖開;披露。《漢書?枚乘傳》:“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④披上;覆蓋或搭在肩背上。《群英會蔣干中計》:“帳下偏裨將校,都披銀鎧,分兩行而入。”
⑤翻閱。《進學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⑥散開;分散。《游黃山記》:“五色紛披,燦若圖繡。”
【披鏡】披覽;借鑒。
【披緇】指出修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