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呼新華字典,呼康熙字典,呼中華字典,呼國語詞典,呼漢語字典。
【呼】怎么讀
漢字 | 呼 | 拼音 | hū |
---|---|---|---|
部首 | 口 | 筆畫 | 8 |
五筆 | KTUH | 五行 | 水 |
繁體 | 呼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47C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rhfd | 鄭碼編碼 | jmua |
四角編碼 | 62049 | 筆順編碼 | 25134312 |
【呼】筆順筆畫
1、呼字的筆順編碼是:25134312。
2、呼字的部首是口,呼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呼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橫、撇、點、撇、橫、豎鉤。
3、呼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呼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丑集上】【口】呼·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呼】基本解釋
1.生物體把體內的氣體排出體外(跟“吸”相對):呼吸。呼出一口氣。
2.大聲喊:呼聲。歡呼。呼口號。大聲疾呼。
3.叫;叫人來:直呼其名。一呼百諾。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4.姓。
5.形容風聲等:北風呼呼地吹。
【呼】網絡解釋
呼 hū【釋義】 ①通過口、鼻把氣體排出體外:呼吸|呼氣。②大聲叫喊:呼喊|歡呼|前呼后擁。③叫;召喚:呼喚|招呼|呼風喚雨。④擬聲詞,形容刮風、出氣等聲音:呼哧|呼嚕|呼呼地刮著北風。⑤姓。
【呼】康熙字典
〔古文〕戲【唐韻】荒烏切【集韻】【韻會】【正韻】荒胡切,
音虍。【說文】外息也。【韻會】出息爲呼,入息爲吸。
又【廣韻】喚也。
又【集韻】嗚呼,歎辭。【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
又通作乎。【詩·大雅】於乎小子。
又通作虖。【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
又姓。【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複姓。【前漢·匈奴傳】呼衍氏。【註】師古曰:卽今鮮姓呼延者是也。
又呼沱,水名。【戰國策】南有呼沱易水。
又草名。【爾雅·釋草】蓫薚,馬尾。【疏】蔏,一名夜呼。
又【集韻】虛交切,音虓。與詨同。吳人謂叫呼爲詨。或作嚆嘮。
又【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曰呼。【註】呼,虛憊聲。【釋文】音虛,吹氣聲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荒故切,音戽。【廣韻】本作謼。號呼也。【詩·大雅】式號式呼。【釋文】呼,火胡反。
又火故反。【禮·曲禮】城上不呼。【釋文】呼,火故反。
又【集韻】許箇切,音。【左傳·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註】呼,發聲也。【釋文】呼,好賀反。
又【集韻】虛訝切,音嚇。與罅同。裂也。詳缶部罅字註。
【呼】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二】【口】。
『說文解字』
外息也。從口乎聲。荒烏切
『說文解字注』
(呼)外息也。外息、出其息也。從口。乎聲。荒烏切。五部。今人用此爲號嘑、召字。非也。
【呼】文言文
①吐氣。《捕蛇者說》:“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
②呼叫;呼喊。《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又】召喚;呼喚。《鴻門宴》:“欲呼張良與俱去。”《屈原列傳》:“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③稱呼。《大鐵椎傳》:“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云。”
④用于感嘆,經常“嗚呼”連用。《伶官傳序》:“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⑤《口技》:“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