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帖新華字典,帖康熙字典,帖中華字典,帖國語詞典,帖漢語字典。
【帖】怎么讀
漢字 | 帖 | 拼音 | tiē、tiě、tiè |
---|---|---|---|
部首 | 巾 | 筆畫 | 8 |
五筆 | MHHK | 五行 | 火 |
繁體 | 帖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5E16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lbyr | 鄭碼編碼 | liij |
四角編碼 | 41260 | 筆順編碼 | 25221251 |
【帖】筆順筆畫
1、帖字的筆順編碼是:25221251。
2、帖字的部首是巾,帖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帖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鉤、豎、豎、橫、豎、橫折、橫。
3、帖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帖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寅集中】【巾】帖·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帖】基本解釋
1.服從;順從:服帖。
2.妥當;穩(wěn)當:妥帖。
3.姓。
1.邀請客人的通知:請?zhí)?/p>
2.舊時寫著生辰八字等的紙片:庚帖。換帖。
3.(帖兒)寫著字的小紙片:字帖兒(便條)。
4.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干味湯藥:一帖藥。
學習寫字或繪畫時臨摹用的樣本:碑帖。習字帖。畫帖。臨帖。
【帖】網絡解釋
筆順編號:253421251筆順讀寫:豎折撇鉤豎(巾)豎橫豎折撇橫(占)
【帖】康熙字典
【唐韻】他葉切【集韻】【韻會】託協(xié)切【正韻】他協(xié)切,音貼。【說文】帛書署也。【廣韻】券帖。
又【通俗文】題賦曰帖。
又唐制,帖試士曰試帖。舉人總括經文,以應帖試,曰帖括。【文獻通考】帖經,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閒開惟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爲通。【唐書·選舉志】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
又【唐國史補】宰相判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曰堂帖。
又【廣雅】帖,服也。
又【增韻】妥帖,定也。【王逸楚辭序】義多乖異,事不妥帖。【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
又【廣韻】牀前帷也。【釋名】牀前帷曰帖。言帖帖而垂也。
【帖】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七】【巾】。
『說文解字』
帛書署也。從巾占聲。他葉切
『說文解字注』
(帖)帛書署也。木部曰。檢、書署也。木爲之謂之檢。帛爲之則謂之帖。皆謂幖題。今人所謂籤也。帛署必黏?。引伸爲帖服、爲帖妥。俗製貼字爲相附之義。製怗字爲安服之義。從巾。占聲。他葉切。七部。
【帖】文言文
①安定。魏徵《十漸不克終疏》:“脫因水旱,谷麥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寧帖。”
②通“貼”。挨緊;粘附。《梁書?羊侃傳》:“能反腰帖地。”《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③通“貼”。典當;典押。《新唐書?李嶠傳》:“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
tiě
文書;告示。杜甫《新安吏》:“府帖昨夜下。”【引】簡條;便條。《南齊書?蕭坦之傳》:“家赤貧,唯有質錢帖子數(shù)百。”
tiè
書法、繪畫時摹仿的樣本。龔自珍《跋某帖后》:“于塾中日展此帖臨之。”
【帖服】順從。
【帖息】安靜平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