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國新華字典,國康熙字典,國中華字典,國國語詞典,國漢語字典。
【國】怎么讀
漢字 | 國 | 拼音 | guó |
---|---|---|---|
部首 | 囗 | 筆畫 | 8 |
五筆 | LGYI | 五行 | 木 |
繁體 | 國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56FD | 字形分析 | 全包圍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wmgi | 鄭碼編碼 | jdcs |
四角編碼 | 60103 | 筆順編碼 | 25112141 |
【國】筆順筆畫
1、國字的筆順編碼是:25112141。
2、國字的部首是囗,國字的結(jié)構(gòu)為:全包圍結(jié)構(gòu),國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橫、橫、豎、橫、點、橫。
3、國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國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丑集上】【囗】國·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國】基本解釋
1.國家:國內(nèi)。祖國。外國。保家衛(wèi)國。
2.代表或象征國家的:國徽。國旗。國花。
3.在一國內(nèi)最好的:國手。國色。
4.指本國的,特指我國的:國產(chǎn)。國術(shù)。國畫。國藥。
5.姓。
【國】網(wǎng)絡(luò)解釋
國(拼音:guó)是漢語常用字,始見于商代。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后來寫作“域”。引申指地區(qū),區(qū)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后泛指國家。也指國都。在現(xiàn)代,對于“國”的觀念是:“國家是階級壓迫階級的工具,是暴力的機(jī)器。”在古代把分封給諸候的封地叫“國”,把都城叫“國”;把地域也叫“方”或“國”。從字的源義來看,可以說,古代人民對于“國”的觀念的形成,是比較晚的。
【國】康熙字典
〔古文〕囗囶圀?【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
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wèi)九州。
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wèi)屬,十國以爲(wèi)連,二十國以爲(wèi)卒,二百一十國以爲(wèi)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又【周禮·地官·掌節(jié)】山國用虎節(jié),土國用人節(jié),澤國用龍節(jié)。【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yuǎn)處絕國。
又兩國相距曰敵國。【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又外國來附者曰屬國。【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又城郭國,行國。【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爲(wèi)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爲(wèi)國也。
又姓。【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爲(wèi)上卿,宋有國卿。
【國】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六】【囗】。
『說文解字』
邦也。從囗從或。古惑切
『說文解字注』
邦也。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xùn)。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從囗。從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國】文言文
①國家。《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
②周代諸侯國以及漢以后侯王的封地。《寡人之于國也》:“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者。”
③國都;京都。《殽之戰(zhàn)》:“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岳陽樓記》:“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④地方;地域。《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