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采新華字典,采康熙字典,采中華字典,采國語詞典,采漢語字典。
【采】怎么讀
漢字 | 采 | 拼音 | cǎi、cài |
---|---|---|---|
部首 | 爫 | 筆畫 | 8 |
五筆 | ESU | 五行 | 火 |
繁體 | 采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1C7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bd | 鄭碼編碼 | pvf |
四角編碼 | 20904 | 筆順編碼 | 34431234 |
【采】筆順筆畫
1、采字的筆順編碼是:34431234。
2、采字的部首是爫,采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采字筆劃順序是:撇、點、點、撇、橫、豎、撇、捺。
3、采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采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酉集下】【釆】采·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0。
【采】基本解釋
1.摘取:采茶。
2.選取;搜集:采用。采購。采風。
3.挖取(礦藏):采礦。采油。
4.神態;精神:豐采。興高采烈。
1.〔采邑〕也叫食邑、采地、封地。
2.中國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稅收入,作為卿大夫的俸祿。西周時卿大夫在采邑內享有統治權利并對諸侯承擔義務。秦漢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賦稅撥給受封者,作為其俸祿的“食邑”。
3.歐洲封建君主賞賜給親信、貴族或功臣的領地。
【采】網絡解釋
大致意思有:1、意為摘取,選取。2、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氣;神色,神態等。3、中國姓氏,源于姬姓。
【采】康熙字典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又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又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又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又【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又【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又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又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國。【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又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又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又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又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又【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又【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又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
又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又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又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又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晁采,玉名。
又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又草名。【博雅】采,?采也。
又【韻會】【正韻】倉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又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又【五音集韻】子茍切,音走。採取也。
【采】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六】【木】。
『說文解字』
捋取也。從木從爪。倉宰切
『說文解字注』
(采)捋取也。大雅曰。捋采其劉。周南芣苢傳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訓也。詩又多言采采。卷耳傳曰。采采、事采之也。此謂上采訓事、下采訓取。而芣苢傳曰。采采、非一辭也。曹風采采衣服傳曰。采采、衆多也。秦風蒹葭采采傳曰。采采猶萋萋也。此三傳義略同。皆謂可采者衆也。凡文采之義本此。俗字手采作採、五采作彩。皆非古也。釋詁曰。采、事也。此言假借。采事同在一部也。從木。從爪。此與同意。
之訓曰。禾成秀人所收也。則
亦可云木成文人所取也。此采爲五采字而毛詩屢言采采與。倉宰切。
【采】文言文
①摘取。《陌上桑》:“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采草藥》:“用實者成實時采。”
②采取;選擇。《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③色彩,又寫作“彩”。《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④彩色絲織品。晃錯《論貴粟疏》:“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⑤文章的詞藻。《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
⑥神態。李白《白馬篇》:“酒后競風采,三懷弄寶刀。”
⑦術名。櫟木,又叫作柞樹。《五蠹》:“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cài
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處:使……居住,安置。)
【采服】1.古九服之一。相傳古代京畿以外地區按遠近分為九等,叫九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為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2.彩色衣服。
【采納】采取吸收;選用。
【采擷】采摘;采集。王維《相思》:“愿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采薪之憂】疾病的婉辭。《孟子?公孫丑下》:“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不能造朝。’”
【采摭】搜集拾取。
【采邑】卿大夫的封邑。《周禮?夏官?司勛》:“鄭司農云:不以美田為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