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計新華字典,計康熙字典,計中華字典,計國語詞典,計漢語字典。
【計】怎么讀
漢字 | 計 | 拼音 | jì |
---|---|---|---|
部首 | 讠 | 筆畫 | 4 |
五筆 | YFH | 五行 | 水 |
繁體 | 計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BA1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ivj | 鄭碼編碼 | sed |
四角編碼 | 34700 | 筆順編碼 | 4512 |
【計】筆順筆畫
1、計字的筆順編碼是:4512。
2、計字的部首是讠,計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計字筆劃順序是:點、橫折提、橫、豎。
3、計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計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酉集上】【言】計·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2。
【計】基本解釋
1.計算:核計。共計。不計其數。數以萬計。
2.測量或計算度數、時間等的儀器:體溫計。血壓計。晴雨計。
3.主意;策略;計劃:計策。巧計。緩兵之計。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4.做計劃;打算:設計。為加強安全計,制定了工廠保衛條例。
5.計較;考慮:不計成敗。無暇計及。
6.姓。
【計】網絡解釋
“計”是中國漢字。
【計】康熙字典
【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繼。【說文】會也,算也。從言從十。徐曰:十者,物成數。會意。【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禮·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註】書謂六書,計謂九數。【周禮·天官】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註】弊,斷也。【疏】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爲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
又【司會註】司會,主天下之大計。【疏】日計曰成,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史記·平準書】桑弘羊以計算用事。
又【玉篇】謀也。【廣韻】籌策也。【史記·項羽紀】項梁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又【淮隂侯傳】計者,事之機也。
又計簿。【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逸奔郈,魴假使爲賈正焉,計于季氏。【註】送計簿于季氏。【前漢·武帝紀】受計于甘泉宮。【註】受郡國所上計簿,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又計偕。【前漢·武帝紀】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註】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也。
又官名。【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師古註】專主計籍。【唐書·百官志】司計、典計、掌計各二人,給衣服、飮食、薪炭。
又神名。【山海經】東百三十里曰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瑯邪郡有計斤縣。【師古曰】卽左傳所謂介根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劍南道有計州。
又姓。越有計然,後漢有計子勳。
又【集韻】吉屑切,音結。畫也。
【計】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三】【言】。
『說文解字』
會也。筭也。從言從十。古詣切
『說文解字注』
會也。筭也。會、合也。筭當作算。數也。舊書多假筭爲算。從言十。會意。古詣切。十五部。【計】文言文
①算帳;計算。《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②賬薄。《漢書?黃霸傳》:“使領郡錢谷計,……以廉稱。”
【又】送賬簿。《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計于季氏。”
③打算;盤算;謀劃。《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④計議;商量。《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⑤計謀;計策。《赤壁之戰》:“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