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尺新華字典,尺康熙字典,尺中華字典,尺國語詞典,尺漢語字典。
【尺】怎么讀
漢字 | 尺 | 拼音 | chǐ、chě |
---|---|---|---|
部首 | 尸 | 筆畫 | 4 |
五筆 | nyi | 五行 | 火 |
繁體 | 尺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C3A | 字形分析 | 單一結構 |
倉頡編碼 | so | 鄭碼編碼 | xms |
四角編碼 | 77807 | 筆順編碼 | 5134 |
【尺】筆順筆畫
1、尺字的筆順編碼是:5134。
2、尺字的部首是尸,尺字的結構為:單一結構,尺字筆劃順序是:橫折、橫、撇、捺。
3、尺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尺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寅集上】【尸】尺·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1。
【尺】基本解釋
1.市制長度單位。10寸為1尺,10尺為1丈。1尺約合33.33厘米。
2.泛指量長度和畫圖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
3.像尺的東西:計算尺。
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2”。
【尺】網絡解釋
未檢索到尺字的網絡釋義。
【尺】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從尸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
具,非也。
又葉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葉下作若。 【韻會】通作赤。
【尺】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八】【尺】。
『說文解字』
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榘事也。從尸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凡尺之屬皆從尺。昌石切
『說文解字注』
(尺)十寸也。寸、十分也。禾部曰。十髮爲程。一程爲分。十分爲寸。又曰。律數十二。十二禾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漢志曰。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寸部下亦曰。人手卻一寸動謂之寸口。鄭注周禮曰。脈之大
要在陽明寸口。疏云。陽明在大拇指本骨之高處與弟二指閒。寸口者、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是也。按大拇指本高骨後一寸、許所謂人手卻十分也。卻者、
也。
者、拓也。人手竟又開拓十分得動脈之處、是曰寸口。凡寸之度取象於此。十寸爲尺。十其長是爲尺。尺、逗。所?指尺規榘事也。指尺當作指
。聲之誤也。指
猶標目也。用規榘之事。非尺不足以爲程度。尺居中。下可晐寸分。上可包丈引也。漢志曰。寸者、忖也。尺者、蒦也。尺
蒦三字同韻。從尸。主也。從乙。會意。昌石切。古音在五部。古書亦借赤爲之。毛晃曰。宋時案牘如此。乙、逗。所識也。漢武帝讀東方朔上書未盡。輒乙其處。題識之意也。以榘尺記識所度、故從乙。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人之體爲法。寸法人寸口。尺起於寸。咫法中婦人手。?八尺也。法人?臂之長。常倍?。或曰。常當作丈。周制、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人部曰。仞、伸臂一?也。是仞?無二。而此?仞並舉。疑許主七尺曰仞之說。人部之解出後人改竄。非許原文。說詳人部。凡尺之屬皆從尺。
【尺】文言文
①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修八尺有余。”
②量長度的工具,尺子。
③表示短、少。《荊軻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尺晷】晷,日影。日影移動一尺。比喻較短的時間。《宋史?朱臺符傳》:“時太宗廷試貢士,多擢敏速者,臺符與同輩課試,以尺成一賦。”
【尺書】1.信札;書信。古詩《弧兒行》:“愿欲寄尺,將與地下父母。”2.簡冊;書籍。王充《論衡?書解》:“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文篇具在。”
【尺素】1.古人寫文章或書信常用的長一尺左右的絹帛。后泛指文章、書籍。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書。”2.用作書信的代稱。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