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膚新華字典,膚康熙字典,膚中華字典,膚國語詞典,膚漢語字典。
【膚】怎么讀
漢字 | 膚 | 拼音 | fū |
---|---|---|---|
部首 | 月 | 筆畫 | 8 |
五筆 | EFWY | 五行 | 水 |
繁體 | 膚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0A4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bqo | 鄭碼編碼 | qbod |
四角編碼 | 75280 | 筆順編碼 | 35111134 |
【膚】筆順筆畫
1、膚字的筆順編碼是:35111134。
2、膚字的部首是月,膚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膚字筆劃順序是:撇、橫折鉤、橫、橫、橫、橫、撇、捺。
3、膚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膚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下】【肉】膚·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4。
【膚】基本解釋
1.皮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2.表面的;浮淺:膚淺。膚泛。
【膚】網絡解釋
“皮”和“膚”的聯系與區別:“皮”是不帶毛的體表層面,對應的英語單詞是skin;“膚”是帶毛的體表層面,由皮(skin)和毛(hair)共同構成,對應的英語單詞是fur。“皮”字從“支”,強調對壓力的回彈,即強調彈性和適應性;“膚”字繁體從虍(hū),從胃,虍亦聲。“虍”即帶毛的虎皮,意為“保護”。“胃”指人的胃,也指包括老虎在內的所有動物的可為人所食用的肉。“虍”與“胃”聯合起來表示“人類的胃納物——動物的肉——的保護層”。
【膚】康熙字典
【廣韻】甫無切。與膚同。
(膚)【廣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正韻】方無切,音跗。【說文】籀文作臚。【玉篇】皮也。【廣韻】皮膚。【釋名】膚,布也,布在表也。【詩·衞風】膚如凝脂。【易·噬嗑】六二噬膚。【註】膚者,柔脆之物也。
又豕肉爲膚。【儀禮·聘禮】膚鮮魚鮮臘。【註】膚,豕肉也。
又切肉爲膚。【禮·內則】脯羹,兔醢,麋膚。【註】膚,切肉也。
又【博雅】美也。【詩·豳風】公孫碩膚。【傳】膚,美也。
又【博雅】傳也。【又】離也。【又】剝也。
又大也。【詩·小雅】以奏膚公。【傳】膚,大也。
又【韻會】膚淺,喻在皮膚,不深也。
又【正韻】四指爲膚。【公羊傳·僖三十一年】膚寸而合。【註】側手爲膚。
又膚受。【論語】膚受之愬。【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也。
又地名。【前漢·郊祀志】凡四祠于膚施。【註】膚施,上郡之縣也。
又人名。【前漢·古今人表】陽膚。
又【集韻】凌如切,音臚。義同。
又【韻補】葉音浮。【易林】范子妙材,戮辱傷膚。後相秦國,封爲應侯。
【膚】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籒文臚。經籍通用此字。禮運曰。膚革充盈。引伸爲狼跋文王之膚美、爲六月之膚大、爲論語之膚受。【膚】文言文
①皮膚。
【又】膚淺,淺薄。《東京賦》:“所謂末學膚受。”
②較短的距離。古代以四指的寬度為膚,以一指的寬度為寸。《占國策?秦策三》:“齊人伐楚……膚寸之地無得。”
③禽獸的肉。
④切細的肉。
⑤浮淺;淺薄。
⑥大。《詩經?小雅?六月》:“薄伐儼狁,以奏膚公。”
⑦美。《詩經?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睱。” 【辨】皮,革,膚。皮、革,均指獸皮,帶毛為“皮”,去掉毛為“革”。膚,是人皮的專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