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底新華字典,底康熙字典,底中華字典,底國語詞典,底漢語字典。
【底】怎么讀
漢字 | 底 | 拼音 | dǐ、de |
---|---|---|---|
部首 | 廣 | 筆畫 | 8 |
五筆 | YQAY | 五行 | 火 |
繁體 | 底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E95 | 字形分析 | 半包圍結構 |
倉頡編碼 | ihpm | 鄭碼編碼 | tgrs |
四角編碼 | 242 | 筆順編碼 | 41335154 |
【底】筆順筆畫
1、底字的筆順編碼是:41335154。
2、底字的部首是廣,底字的結構為:半包圍結構,底字筆劃順序是:點、橫、撇、撇、豎提、橫、斜鉤、點。
3、底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底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寅集下】【廣】底·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底】基本解釋
1.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3.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4.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5.何,什么:底事傷感。
6.古同“抵”,達到。
同“的”。
【底】網絡解釋
底表示最下面的部分、圖案的基層,或者末了,也可引申表示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又同“抵”,達到之意,另在古白話中也表示領屬關系,義同“的”。
【底】康熙字典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
又葉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底】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九】【廣】。
『說文解字』
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都禮切
『說文解字注』
(底)山凥也。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從廣、故曰止凥。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廣韻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說文。釋詁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晉語。戾久將底。注曰。底、止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滯也。楚語。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注曰。底、箸也。按底訓止、與廠部厎訓柔石、引伸之訓致也、至也迥別。俗書多亂之。小雅。伊于胡厎。箋云。厎、至也。俗本多作胡底。一曰下也。下爲底。上爲葢。今俗語如是。與前一義相足。高唐賦曰。不見其底。虛聞松聲。列子。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從廣。氐聲。都禮切。十五部。按釋詁。替戾底厎尼定曷遏止也。釋文及唐石經不誤。郭注。厎義見詩傳。謂靡所厎止。伊于胡厎。傳曰。厎、至也。郭又引國語。戾久將底。此爲底字作注也。釋文底音丁禮反。厎音之視反。今薺旨二韻區別亦如是。
【底】文言文
①底部;底面。《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
②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當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③原稿;草稿。如“底本”。
④末尾;盡頭。如“年底”。
⑤到;到達。《列子?天瑞》:“底春披裘。”
⑥停滯。柳宗元《天說》:“人之血氣敗逆壅底。”
⑦何;什么。《樂府詩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喚儂底為?”
⑧相當于“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