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駝新華字典,駝康熙字典,駝中華字典,駝國語詞典,駝漢語字典。
【駝】怎么讀
漢字 | 駝 | 拼音 | tuó |
---|---|---|---|
部首 | 馬 | 筆畫 | 8 |
五筆 | CPXN | 五行 | 火 |
繁體 | 駝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9A7C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nmjp | 鄭碼編碼 | xwrr |
四角編碼 | 73112 | 筆順編碼 | 55144535 |
【駝】筆順筆畫
1、駝字的筆順編碼是:55144535。
2、駝字的部首是馬,駝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駝字筆劃順序是:橫折、豎折折鉤、提、點、點、橫撇/橫鉤、撇、豎彎鉤。
3、駝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駝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亥集上】【馬】駝·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5。
【駝】基本解釋
1.駱駝:駝峰。駝絨。
2.脊背彎曲,直不起來:駝背。
【駝】網絡解釋
駝的形狀像馬,它的頭像羊,長頸項,垂耳,腳有三節(jié),背上有兩個突出的駝峰,有蒼、褐、黃、紫等各種顏色。它的性耐寒,所以夏至褪毛避暑。它的糞燒出的煙就像狼煙一樣直沖云宵。古時用它的煙報警。它的力量能負重于千斤,每天可行走二三百里,又能感知泉源水脈和風候。它很耐渴善于在沙漠中行走。
【駝】康熙字典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陀。【玉篇】駱駝也。一作馲駝。【前漢·西域傳】鄯善國多馲駝。【註】師古曰:脊上肉鞍,隆高若封上,俗呼封牛。或曰駝狀似馬,頭似羊,長項,垂耳,有蒼褐黃紫數(shù)色,性耐寒惡熱,夏至退毛至盡。人欲載,輒屈足受之。自燉煌往外國,流沙千餘里,無水,有伏流,駝遇其處,停不進,以足跑地,掘之,常得水。
又靑海北,夏有風,傷行旅,風將至,駝先引頸鳴,以鼻口匿沙中,人見之,則以氊擁蔽口面,避其患,其臥腹不帖地,屈足,糞煙直上如狼煙。亦名橐駝。【古諺】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以爲馬腫背。
又【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fā)。俗本改明作鳴,非。
又通作它。【揚雄·長楊賦】敺橐它。
又背僂也。【柳宗元·郭橐駝種樹傳註】人背駝不能仰也。或作他。【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哀駘它。【註】它與駝同,言背僂也。
又凡以畜負物曰駝。或作佗。【前漢·趙充國傳】以一馬自佗負。別作駞。【李白詩】吳姬十五細馬駞。
【駝】說文解字
暫無駝字的說文解字。
【駝】文言文
暫無駝字的文言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