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臨新華字典,臨康熙字典,臨中華字典,臨國語詞典,臨漢語字典。
【臨】怎么讀
漢字 | 臨 | 拼音 | lín |
---|---|---|---|
部首 | 丨 | 筆畫 | 9 |
五筆 | JTYJ | 五行 | 火 |
繁體 | 臨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4E34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lloa | 鄭碼編碼 | kdmk |
四角編碼 | 28063 | 筆順編碼 | 223142521 |
【臨】筆順筆畫
1、臨字的筆順編碼是:223142521。
2、臨字的部首是丨,臨字的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臨字筆劃順序是:豎、豎、撇、橫、點(diǎn)、豎、橫折、豎、橫。
3、臨的筆畫動(dòng)圖順序如下:
4、臨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未集下】【臣】臨·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1。
【臨】基本解釋
1.靠近;對著:臨街。臨河。背山臨水。居高臨下。如臨大敵。
2.來到;到達(dá):光臨。蒞臨。身臨其境。雙喜臨門。
3.臨近;臨到(某一行為發(fā)生的時(shí)間),含有將要、快要的意思:臨睡。臨畢業(yè)。這是我臨離開北京的時(shí)候買的。
4.照著字畫模仿:臨摹。臨帖。臨畫。臨得挺像。
5.姓。
【臨】網(wǎng)絡(luò)解釋
略說: 金文從「臣」從「人」(即「監(jiān)」省去「皿」),「品」聲。「臣」象豎起的眼睛,全字象人低頭俯視之形,有居高臨下之意,本義是俯視,引申為監(jiān)視。拼音:lín釋義:⒈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⒉ 到,來:。⒊ 遭遇,碰到。⒋ 挨著,靠近。⒌ 照樣子摹仿字畫。⒍ 舊時(shí)指帝王上朝:~朝,~政。⒎ 姓。
【臨】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沉切,
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fēng)】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又【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註】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又【博雅】臨,大也。
又【戰(zhàn)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註】臨,猶制也。
又易卦名。
又車名。【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又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註】臨,晉邑。
又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又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又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註】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又【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衆(zhòng)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官,且巷出車,吉。【註】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又【韻補(bǔ)】葉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shè)兮,君不肯乎幸臨。
又葉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臨】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八】【臥】。
『說文解字』
監(jiān)臨也。從臥品聲。力尋切
『說文解字注』
監(jiān)也。各本作監(jiān)臨也。乃複字未刪而又倒之。今正。從臥。品聲。力尋切。七部。【臨】文言文
①從高處向下看。《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②到;靠近。《陳情表》:“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③面對;對著。《過秦論》:“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④將要;快要。《出師表》:“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臨池】學(xué)習(xí)書法。
【臨存】地位高的人對下人的問候,看望。。
【臨命】將死的時(shí)候。
【臨蓐】將要分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