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骨新華字典,骨康熙字典,骨中華字典,骨國語詞典,骨漢語字典。
【骨】怎么讀
漢字 | 骨 | 拼音 | gǔ、gū |
---|---|---|---|
部首 | 骨 | 筆畫 | 9 |
五筆 | MEF | 五行 | 木 |
繁體 | 骨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AA8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bbb | 鄭碼編碼 | lw |
四角編碼 | 77227 | 筆順編碼 | 255452511 |
【骨】筆順筆畫
1、骨字的筆順編碼是:255452511。
2、骨字的部首是骨,骨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骨字筆劃順序是:豎、橫折、橫折、點、橫撇/橫鉤、豎、橫折鉤、橫、橫。
3、骨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骨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亥集上】【骨】骨·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0。
【骨】基本解釋
1.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骨頭。骨骼(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干(gàn)。
2.像骨的東西(指支撐物體的骨架):傘骨。扇骨。
3.指文學作品的理論和筆力:骨力(a.雄健的筆力;b.剛強不屈的氣概)。風骨(古典文藝理論術語,指文章的藝術風格,亦指作品的風神骨髓)。
4.指人的品質、氣概:俠骨。骨氣。
1.〔骨朵兒〕尚未開放的花朵。
2.〔骨碌〕滾動(“碌”讀輕聲)。
【骨】網絡解釋
骨,即骨骼,指人或動物肢體中堅硬的組織部分。
【骨】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音汨。【說文】肉之覈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荳別名。見【本草綱目】。
【骨】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四】【骨】。
『說文解字』
肉之覈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古忽切
『說文解字注』
(骨)肉之覈也。西部而。覈、實也。肉中骨曰覈。蔡邕注典引曰。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周禮。丘陵、其植物宜覆物。注云。核物、梅李之屬。小雅。殽核維旅。箋云。豆實菹醢也。籩實有桃梅之屬。按覈核古今字。故周禮經文作覈注文作核。古本皆如是。詩殽核、蔡邕所據魯詩作肴覈。梅李謂之覈者、亦肉中有骨也。從冎。有肉。去肉爲冎。在肉中爲骨。古忽切。十五部。凡骨之屬皆從骨。
【骨】文言文
①骨頭。《殽之戰》:“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又】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②文學作品的剛健的風格。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
【又】人的氣質、氣概。《宋書?武帝紀》:“及長,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特。”
【骨力】⒈力氣。⒉筆法雄健有力。
【骨立】人相當消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