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跡新華字典,跡康熙字典,跡中華字典,跡國語詞典,跡漢語字典。
【跡】怎么讀
漢字 | 跡 | 拼音 | jì |
---|---|---|---|
部首 | 辶 | 筆畫 | 9 |
五筆 | YOPI | 五行 | 火 |
繁體 | 跡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8FF9 | 字形分析 | 半包圍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yylc | 鄭碼編碼 | snow |
四角編碼 | 30303 | 筆順編碼 | 413234454 |
【跡】筆順筆畫
1、跡字的筆順編碼是:413234454。
2、跡字的部首是辶,跡字的結(jié)構(gòu)為:半包圍結(jié)構(gòu),跡字筆劃順序是:點(diǎn)、橫、撇、豎鉤、撇、點(diǎn)、點(diǎn)、橫折折撇、捺。
3、跡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跡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酉集下】【辵】跡·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6。
【跡】基本解釋
1.留下的印子;痕跡:足跡。血跡。筆跡。蹤跡。
2.前人遺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跡。陳跡。事跡。史跡。
3.形跡:跡近違抗(行動近乎違背、抗拒上級指示)。
【跡】網(wǎng)絡(luò)解釋
跡是讀音是jì,總筆畫是13。出自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山名),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跡】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資昔切,音積?!菊f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咀髠鳌ば辍窟w大國之跡于鄭。【前漢·揚(yáng)雄傳】擬足而投跡?!净茨献印ふf山訓(xùn)】足蹍地而爲(wèi)跡。
又凡功業(yè)可見者曰跡?!緯の涑伞刻跽鼗踣E?!厩皾h·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跡。
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跡。【莊子·天運(yùn)篇】《六經(jīng)》先王之跡也。
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跡?!緯げ讨僦繝柲诉~跡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跡?!厩皾h·平當(dāng)傳】深跡其道,而務(wù)修其本?!驹]】謂求其蹤跡。
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跡?!净茨献印ふf山訓(xùn)】循跡者,非能生跡者也。【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跡者。
又循實(shí)而考之亦曰跡?!厩皾h·功臣表】跡漢功臣。
又【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跡得失也。
又風(fēng)跡,風(fēng)化之跡也?!踞釢h·朱浮傳】頗欲厲風(fēng)跡。
又跡射,尋跡而射也?!肚皾h·王尊傳》將跡射士千人。
又跡人,官名?!局芏Y·地官·跡人註】跡之言跡。知禽獸處也。
又與跡同?!疚闹凶印栆灼啃嫩E之判久矣。
又與蹟通?!驹姟ば⊙拧磕畋瞬慧敗!驹]】謂不循故道也。
又葉卽略切,音爵?!娟憴C(jī)·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跡?! 炯崱炕蜃?img src="http://www.www.ddvxo.cn/zb_users/upload/KXZD/tr2zt33lndk.svg" width="15">、。
【跡】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二】【辵】。
『說文解字』
步處也。從辵亦聲。蹟,或從足責(zé)。(跡)步處也。莊子云。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也。從辵。亦聲。跡本作(蹟)或從足責(zé)。責(zé)亦朿聲也。小雅。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籒文跡。從朿。釋獸。鹿其跡速。釋文。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速正
字之誤。周時(shí)古本云其
。
之名不嫌專繫鹿也。廣雅。躔?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
、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音匹跡反。集韻云。跡或作?。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shí)甚?;蛞愿Z入爾雅。又或以羼入鹿部麌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
【跡】文言文
①腳印。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引】痕跡;遺跡。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p>
【又】事跡?!妒酚?秦始皇本紀(jì)》:“從臣思跡?!?/p>
②推究;考察。賈誼《治安策》:“臣竊跡前事,大抵強(qiáng)者先反?!?/p>
③人物形象。韓愈《送楊少尹序》:“漢史既傳其事,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p>
④追蹤;搜尋?!稘h書?郊祀志》:“臣愚不足以跡古文?!?/p>
【跡捕】跟蹤追捕。
【跡察】探尋蹤跡,考察緣故。
【跡跡】徘徊不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