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叢新華字典,叢康熙字典,叢中華字典,叢國語詞典,叢漢語字典。
【叢】怎么讀
漢字 | 叢 | 拼音 | cóng |
---|---|---|---|
部首 | 一 | 筆畫 | 5 |
五筆 | WWGF | 五行 | 火 |
繁體 | 叢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E1B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oom | 鄭碼編碼 | odoa |
四角編碼 | 88100 | 筆順編碼 | 34341 |
【叢】筆順筆畫
1、叢字的筆順編碼是:34341。
2、叢字的部首是一,叢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叢字筆劃順序是:撇、點、撇、捺、橫。
3、叢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叢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子集下】【又】叢·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6。
【叢】基本解釋
1.聚集:叢生。叢集。
2.生長在一起的草木:草叢。樹叢。
3.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東西:人叢。論叢。刀叢劍樹。
4.用于聚集生長在一起的草木:一叢雜草。
5.姓。
【叢】網絡解釋
叢,從丵( zhuó)從取。丵,叢生草。本義:聚集。值得注意的是,叢的簡體字為”從在一上“,容易使人誤導為”人人在地上而普遍之"的意思,這是曲解,須甄辨。〈動〉(1) 會意。從丵,取聲。“丵”( zhuó),意思是“叢生草”。本義:聚集。(2) 同本義 [crow together;gather]叢,聚也。——《說文》1、 聚集,許多事物湊在一起:~生。~聚。~密。2、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為~驅雀(喻不善于團結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祠。3、叢姓。
【叢】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族平聲。【說文】聚也。從丵從取。【書·無逸】是叢于厥身。
又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
又臺名。在邯鄲。
又【集韻】或作樷。【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
又作藂。【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
又【韻補】葉徂黃切,音牀。【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從四直,兩長兩短。從丱,非。丵原刻下從羊。
【叢】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三】【丵】。
『說文解字』
聚也。從丵取聲。徂紅切
『說文解字注』
聚也。於曡韻得之。從丵。取聲。徂紅切。按古音在四部。左傳僖三十年。取訾婁。公羊作鄒。亦作叢。【叢】文言文
①聚集。《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游黃山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②叢生的樹木。《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③眾多;繁雜。《促織》:“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
④簇。白居易《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叢薄】叢生的草木。耿湋《旅次漢故畤》:“廣川桑遍綠,叢雉連鳴。”
【叢祠】建在荒野林間的神廟。柳宗元《韋使君見召》:“谷口寒流凈,叢古木疏。”
【叢莽】參差錯雜而生的草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