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外新華字典,外康熙字典,外中華字典,外國語詞典,外漢語字典。
【外】怎么讀
漢字 | 外 | 拼音 | wài |
---|---|---|---|
部首 | 夕 | 筆畫 | 5 |
五筆 | QHY | 五行 | 木 |
繁體 | 外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916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niy | 鄭碼編碼 | rsid |
四角編碼 | 23200 | 筆順編碼 | 35424 |
【外】筆順筆畫
1、外字的筆順編碼是:35424。
2、外字的部首是夕,外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外字筆劃順序是:撇、橫撇/橫鉤、點、豎、點。
3、外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外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丑集下】【夕】外·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2。
【外】基本解釋
1.外邊;外邊的。與“內”“里”相對:門外。外表。
2.關系疏遠的;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人。外鄉。
3.指外國:對外貿易。外僑。
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號。
5.稱母親、姐妹、女兒的親屬:外祖母。外甥。外孫。
【外】網絡解釋
外,有多種意思,與內、里相對應。外邊、外因、里應外合、外行(háng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族、外省。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戚,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 關系疏遠的,外人。對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號(綽號),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雜史和以敘述人物為主的舊小說),外傳(zhuàn )。
【外】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
歪去聲。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葉征例切,音制。【詩·魏風】十畝之外兮。葉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外】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七】【夕】。
『說文解字』
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外)遠也。此下當有從夕卜三字。卜尙平旦。今若夕卜。於事外矣。此說從夕卜之意。五會切。十五部。
()古文。卜部曰。
古文卜。
【外】文言文
①外面;外部。《鄒忌諷齊王納諫》:“旦日,客從外來。”
②表面;外表。《赤壁之戰》:“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③以外。《大鐵椎傳》:“大鐵椎外,一物無所持。”
④置之于外;除去。《管子?明法》:“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⑤疏遠。《易經?否》:“內小人而外君子。”
⑥傳統戲劇中扮老年男子的角色。”
【外朝】⒈天子、諸侯聽政議事的地方。相傳周時天子諸侯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⒉指在外朝參政議事之人。
【外交】古指臣子私自會見諸侯。
【外戚】帝王的母親、妻子一方的親戚。
【外史】⒈官名,頒布帝王命令及掌管地圖等。⒉指野史、雜史或記敘人物為主的舊小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