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包新華字典,包康熙字典,包中華字典,包國語詞典,包漢語字典。
【包】怎么讀
漢字 | 包 | 拼音 | bāo |
---|---|---|---|
部首 | 勹 | 筆畫 | 5 |
五筆 | QNV | 五行 | 水 |
繁體 | 包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305 | 字形分析 | 半包圍結構 |
倉頡編碼 | pru | 鄭碼編碼 | ry |
四角編碼 | 27712 | 筆順編碼 | 35515 |
【包】筆順筆畫
1、包字的筆順編碼是:35515。
2、包字的部首是勹,包字的結構為:半包圍結構,包字筆劃順序是:撇、橫折鉤、橫折、橫、豎彎鉤。
3、包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包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子集下】【勹】包·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3。
【包】基本解釋
1.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書。包餃子。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
2.包好了的東西:藥包。郵包。打了個包。
3.裝東西的口袋:書包。把零碎東西裝進包兒里。病包兒。壞包兒。淘氣包兒。
4.用于成包的東西:兩包大米。一大包衣服。
5.物體或身體上鼓起來的疙瘩:樹干上有個大包。腿上起了個包。
6.氈制的圓頂帳篷:蒙古包。
7.圍繞;包圍:火苗包住了鍋臺。騎兵分兩路包過去。
8.容納在里頭;總括在一起:包含。包羅。無所不包。
9.把整個任務承擔下來,負責完成:包醫。包教。包片兒(負責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圍的工作)。
10.姓。
【包】網絡解釋
包,一般指裝東西的容器,包裝等。計算機用語中,“包”(Packet)是TCP/IP協議通信傳輸中的數據單位,一般也稱“數據包”。
【包】康熙字典
【廣韻】布交切【集韻】班交切,音苞。【說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褱姙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
又容也。【易·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
又裹也。【書·禹貢】包匭菁茅。【禮·樂記】倒載干戈,包以虎皮。
又【前漢·班固敘傳】包漢舉信。【註】劉德曰:包,取也。
又通作苞。叢生也。【書·禹貢】草木漸包。
又姓。【廣韻】楚大夫申包胥之後。漢有大鴻臚包咸。
又山名。【山海經註】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號爲地脈。
又【集韻】【正韻】蒲交切,音咆。【集韻】匏亦作包。
又庖通作包。【易·姤卦】包有魚。【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又【韻補】房尤切,音浮。地名。春秋,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左氏作孚。通雅,古呼包如孚,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抱之類,同原相因,故互通。
又葉補茍切,褒上聲,裹也。【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包】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九】【包】。
『說文解字』
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褢妊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秊始寅,女秊始申也。凡包之屬皆從包。布交切
『說文解字注』
(包)妊也。二字各本無。今推文意補。下文十三字乃說字形、非說義。則必當有說義之文矣。女部曰。妊者、孕也。子部曰。孕者、褢子也。引伸之爲凡外裹之偁。亦作苞。皆假借字。凡經傳言苞苴者、裹之曰苞。藉之曰苴。象人褢妊。?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勹象褢其中。巳字象未成之子也。勹亦聲。布交切。古音在三部。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子下曰。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左右當作又。男自子左數次丑、次寅、次卯爲左行。順行。凡三十得巳。女自子右數次亥、次戌、次酉爲右行。逆行。凡二十亦得巳。至此會合。故周禮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爲夫婦也。褢妊於巳巳爲子。下巳字衍。巳部曰。巳者、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夫婦會合而褢妊。是爲子也。十月而生。十月上當有子字。易本命曰。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淮南氾論曰。禮三十而娶。高云。三十而娶者、陰陽未分時俱生於子。男從子數左行三十年立於巳。女從子數右行二十年亦立於巳。合夫婦。故聖人因是制禮。使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其男子自己數左行十得寅。故人十月而生於寅。男子數從寅起。女自己數右行十得申。亦十月而生於申。故女子數從申起。高說與許說同。神仙傳王綱云。陽生立於寅。純木之精。陰生立於申。純金之精。夫以木投金。無往不傷。是以金不爲木屈。而木常畏於金。按今日者卜命。男命起寅。女命起申。此古法也。自元氣至此、又詳說從巳之意。凡包之屬皆從包。
【包】文言文
①裹;包住。《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店小二將手帕包了頭。”《范進中舉》:“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
②包括;包容。《過秦論》:“席卷天下,包舉宇內。”
【又】包藏。《雁蕩山》:“皆包在諸谷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