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討新華字典,討康熙字典,討中華字典,討國語詞典,討漢語字典。
【討】怎么讀
漢字 | 討 | 拼音 | tǎo |
---|---|---|---|
部首 | 讠 | 筆畫 | 5 |
五筆 | YFY | 五行 | 火 |
繁體 | 討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BA8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ivdi | 鄭碼編碼 | sds |
四角編碼 | 34700 | 筆順編碼 | 45124 |
【討】筆順筆畫
1、討字的筆順編碼是:45124。
2、討字的部首是讠,討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討字筆劃順序是:點、橫折提、橫、豎鉤、點。
3、討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討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酉集上】【言】討·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3。
【討】基本解釋
1.征伐:征討。
2.探索;研究:研討。
3.索取:向敵人討還血債。
4.請求:討教。
5.招惹:討厭。
【討】網絡解釋
討,漢字,一般含有討好或討厭的意思。
【討】康熙字典
【唐韻】他皓切【集韻】【韻會】【正韻】土皓切,叨上聲。【說文】治也。從言從寸。【徐曰】寸,法也。奉辭伐罪,故從言。會意。【書·臯陶謨】天討有罪。【疏】討治有罪,使之絕惡。【左傳·宣十二年】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註】討,治也。
又【廣韻】誅也。【類篇】殺也。【正韻】訶也。
又除也。【公羊傳·隱四年】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註】討者,除也。
又【玉篇】去也。【禮·禮器】君子之于禮也,有順而討也。【疏】順序而稍去之也。
又【類篇】求也。【韻】探也。【正韻】尋也。【論語】世叔討論之。【註】討,尋究也。【後漢·王充傳】討摘物情。【三國志·袁紹與公孫瓚書】尋討禍源。
又雜也。【詩·秦風】蒙伐有苑。【傳】蒙,討羽也。【箋】討,雜也。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官名。【舊唐書·職官志】貞元末,置招討使。【金史·百官志】招討司使招懷降附,征討攜離。
又葉他口切,偸上聲。【焦氏·易林】三絲綰弩,無益于輔。城弱不守,郭君受討。
【討】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三】【言】。
『說文解字』
治也。從言從寸。他皓切
『說文解字注』
治也。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討。秦風傳曰。蒙討羽也。箋云。蒙尨也。討、襍也。畫襍羽之文於伐。故曰尨伐據鄭所言。則討者、亂也。治討曰討。猶治亂曰亂也。論語。世叔討論之。馬曰。討、治也。學記。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醜或作討。凡言討論、探討。皆謂理其不齊者而齊之也。從言寸。寸、法也。或曰。從肘省聲。他晧切。古音在三部。【討】文言文
①聲討。《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②討伐;征伐。《出師表》:“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③懲治;處罰。《殽之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
④探討;探求。《譚嗣同》:“討論天下事。”
⑤謀取;索取。《水滸傳》:“當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討錢來還他?”
⑥請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
⑦招惹;引起。《水滸傳》:“沒有討別人疑心做甚么?”
⑧娶。《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我家相公要討一房側室。”
【討伐】興師問罪;出兵征伐。
【討論】探討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