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烝新華字典,烝康熙字典,烝中華字典,烝國語詞典,烝漢語字典。
【烝】怎么讀
漢字 | 烝 | 拼音 | zhēng |
---|---|---|---|
部首 | 灬 | 筆畫 | 10 |
五筆 | BIGO | 五行 | 無 |
繁體 | 烝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0DD | 字形分析 | 上下結構 |
倉頡編碼 | nemf | 鄭碼編碼 | xkau |
四角編碼 | 17331 | 筆順編碼 | 5253414444 |
【烝】筆順筆畫
1、烝字的筆順編碼是:5253414444。
2、烝字的部首是灬,烝字的結構為:上下結構,烝字筆劃順序是:橫撇/橫鉤、豎鉤、橫撇/橫鉤、撇、捺、橫、點、點、點、點。
3、烝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烝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巳集中】【火】烝·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烝】基本解釋
眾多:烝民。
【烝】網絡解釋
一般指娶父親的妻妾及兄長的妻妾。
【烝】康熙字典
【唐韻】煑仍切【集韻】【韻會】諸仍切,音蒸【說文】火氣上行也。【詩·大雅】烝之浮浮。【疏】炊之于甑,爨而烝之。
又【爾雅·釋詁】君也。【詩·大雅】文王烝哉。
又【爾雅·釋詁】進也。【書·堯典】烝烝。乂【詩·周頌】烝畀祖妣。
又【爾雅·釋詁】衆也。【書·益稷】烝民乃粒。
又【書·立政】夷微盧烝。【蔡傳】烝,或以爲衆,或以爲夷名。
又【爾雅·釋言】塵也。【註】人衆所以生塵埃。
又【詩·豳風】烝在桑野。【傳】烝寘也。
又【小雅】烝然罩罩。【箋】烝,塵也。塵然猶言久如也。【朱傳】烝,發語辭。
又【詩·魯頌】烝烝皇皇。【傳】烝烝厚也。
又【爾雅·釋訓】烝烝作也。【註】物興作之貌。
又【爾雅·釋天】冬祭曰烝。【註】進品物也。【書·洛誥】烝祭歲。
又【禮·月令】大飮烝。【疏】烝,升也。升此牲體子俎之上。【周語】禘郊之事,則有全烝,王公立飫,則有房烝,親戚宴饗,則有殽烝。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棗烝栗擇。【註】果實之物多皮核,優尊者可烝裹之也。
又【揚子·方言】烝,婬也。【左傳·桓十六年】衞宣公烝于夷姜。【註】上淫曰烝。
又【韻會】通作蒸。
又【五音集韻】支庱切,蒸上聲。氣上遠貌。
又【廣韻】【集韻】諸應切,音證。【廣韻】熱也。【正韻】鬱熱。
又【集韻】氣之上達也。或作蒸。
又葉居切,音姜。【漢校官
辭】翼翼皇慈,惠我黎烝,貽我潘君,平茲溧陽。
【烝】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火】。
『說文解字』
火氣上行也。從火丞聲。煑仍切
『說文解字注』
(烝)火氣上行也。此烝之本義。引申之則烝、進也。如詩信南山甫田傳、泮水箋是也。又引申之則久也、衆也。久之義如釋詁曰烝塵也、東山傳曰烝窴也、常棣傳曰烝塡也皆是。鄭云古聲窴塡塵同。是也。衆之義如東山烝在栗薪傳、烝民傳是也。又引申之則君也。釋詁及文王有聲傳是也。又厚也。泮水傳曰烝烝、厚也是也。左傳凡下婬上謂之烝。從火。?聲。煑仍切。六部。經典多叚蒸爲之者。
【烝】文言文
①用火烘烤。《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
②用熱氣蒸。《齊民要術?烝缹法》:“烝令極熟。”【引】熱氣盛。杜甫《早秋苦熱》:“七月六日苦炎烝。”
③眾;多。《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
④祭祀,特指冬祭。《禮記?王制》:“嘗則不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