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措新華字典,措康熙字典,措中華字典,措國語詞典,措漢語字典。
【措】怎么讀
漢字 | 措 | 拼音 | cuò |
---|---|---|---|
部首 | 扌 | 筆畫 | 11 |
五筆 | RAJG | 五行 | 金 |
繁體 | 措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63AA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qta | 鄭碼編碼 | dek |
四角編碼 | 54061 | 筆順編碼 | 12112212511 |
【措】筆順筆畫
1、措字的筆順編碼是:12112212511。
2、措字的部首是扌,措字的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措字筆劃順序是:橫、豎鉤、提、橫、豎、豎、橫、豎、橫折、橫、橫。
3、措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措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中】【手】措·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措】基本解釋
1.安排;安放:措置。手足無措。
2.計劃辦理:籌措。
【措】網(wǎng)絡(luò)解釋
編碼信息:五筆86/98: rajg,倉頡: qta,鄭碼: dek,四角號碼: 54061,Unicode: CJK 統(tǒng)一漢字 U+63AA。基本意思:安放,安排,處置,籌劃辦理,棄置。
【措】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倉故切,音醋。【說文】措,置也。【廣韻】舉也,投也。【增韻】施布也。【易·繫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禮·禮器】措則正,施則行。
又【中庸】故時措之宜也。【疏】措猶用也。
又委置也。【禮·中庸】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疏】言學(xué)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廢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如將廢措。【註】措,猶頓也。【前漢·文帝紀贊】幾於措。【註】民不犯法,無所
也。
又【集韻】【韻會】側(cè)格切,音窄。追捕也。【前漢·王莽傳】迫措靑徐盜賊。
又與笮同。迫笮也。【史記·梁孝王世家】李太后爭門措指。【註】爲(wèi)門扉所笮。
又【集韻】七跡切,音磧。與刺通。穿也,傷也。 本作。【漢書】亦作厝。通作錯。
【措】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置也。從手昔聲。倉故切
『說文解字注』
(措)置也。置者、赦也。立之爲(wèi)置。捨之亦爲(wèi)置。措之義亦如是。經(jīng)傳多叚錯爲(wèi)之。賈誼傳叚厝爲(wèi)之。從手。?聲。倉故切。五部。
【措】文言文
①放置;安放。《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王符《潛夫論?德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nèi)。”(放:驅(qū)逐。大荒:邊遠的地方。幽冥:昏暗的地方。)這個意義又寫作“厝”。
②施行。《周易?系辭上》:“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又】處理,置辦。《宋史?徽宗紀》:“令工部侍郎孟揆親往措置。”
③廢棄;放棄。柳宗元《斷刑論》:“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④通“錯”。交錯;間雜。《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北)\\[外\\]迫貉路,內(nèi)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
zé
通“笮”。壓。《史記?梁孝王世家》:“李太后與爭門,措指。”(指:手指。)
【措大】舊稱貧寒失意的讀書人。
【措身】也作“厝身”。安身;置身。《后漢書?郎顗傳》:“人賤言廢,當(dāng)受誅罰,征營惶怖,靡知措。”
【措手】也作“厝手”。著手處理;插手。《晉書?劉弘傳》:“今公私并兼,百姓無復(fù)措地。”
【措意】注意;著意;留意。王充《論衡》:“用心措,何其不平也?”
【措置】安放;處理。《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每會見,踧躇無所措,此非所以章示群下,安臣子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