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xiàn)通表標(biāo)準(zhǔn)字體 ,相關(guān)內(nèi)容:戎新華字典,戎康熙字典,戎中華字典,戎國語詞典,戎漢語字典。
【戎】怎么讀
漢字 | 戎 | 拼音 | róng |
---|---|---|---|
部首 | 戈 | 筆畫 | 6 |
五筆 | ADE | 五行 | 木 |
繁體 | 戎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tǒng)一編碼 | 基本區(qū) U+620E | 字形分析 | 半包圍結(jié)構(gòu) |
倉頡編碼 | ij | 鄭碼編碼 | hmgd |
四角編碼 | 53400 | 筆順編碼 | 113534 |
【戎】筆順筆畫
1、戎字的筆順編碼是:113534。
2、戎字的部首是戈,戎字的結(jié)構(gòu)為:半包圍結(jié)構(gòu),戎字筆劃順序是:橫、橫、撇、斜鉤、撇、點(diǎn)。
3、戎的筆畫動(dòng)圖順序如下:
4、戎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中】【戈】戎·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2。
【戎】基本解釋
1.兵器;武器:兵戎。
2.軍事;軍隊(duì):戎馬。戎裝。投筆從戎。
3.我國古代稱西方的民族。
4.姓。
【戎】網(wǎng)絡(luò)解釋
戎,róng,從十從戈。古代兵器的總稱。從戈甲。金部曰。鎧者,甲也。甲亦兵之類。故從戈甲會(huì)意。(1) 會(huì)意。從戈,從十。“戈”是兵器,“十”是鎧甲的“甲”。本義:古代兵器的總稱。弓、殳、矛、戈、戟,為古代五戎。(2) 同本義 [weapons]筆畫6筆。基本解釋為:兵器,武器,軍隊(duì),軍事。
【戎】康熙字典
【唐韻】如融切【集韻】【韻會(huì)】而融切【正韻】而中切,音絨。【說文】兵也。【禮·月令】以習(xí)五戎。【註】五戎,弓殳矛戈戟也。【周禮·秋官·掌交】九戎之威。【註】九戎,九伐之戎也。
又兵車名。大曰元戎,小曰小戎。【詩·秦風(fēng)】小戎俴收。
又【小雅】元戎十乗。
又【禮·王制】西方曰戎。
又大也。【詩·周頌】念茲戎功。【箋】戎功,大功也。【書·盤庚】乃不畏戎毒于遠(yuǎn)邇。【註】戎毒,大毒也。【揚(yáng)子·方言】宋魯衞謂大曰戎。
又汝也。【詩·大雅】戎有良翰。【又】戎雖小子。【註】汝也。
又相也。【詩·小雅】烝也無戎。【傳】戎,相也。
又拔也。【揚(yáng)子·方言】江淮南楚之閒謂拔曰戎。
又姓。春秋戎律,漢戎賜,明戎廉。
又【集韻】如蒸切,音仍。與扔通。【前漢·古今人表】有扔君。或作。亦省作戎。
又【韻補(bǔ)】葉而主切,音汝。【詩·大雅】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脩我戎。本作。俗作〈牛戎〉。
【戎】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戎)兵也。兵者、械也。月令。乃敎於田獵。以習(xí)五戎。注。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按周禮司兵掌五兵。鄭司農(nóng)云。戈、殳、戟、酋矛、夷矛。後鄭云。此車之五兵也。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兵之引申?duì)?wèi)車卒、步卒。故戎之引申亦爲(wèi)卒旅。兵可相助。故引申之義、小雅丞也無戎傳曰戎、相也。又引申?duì)?wèi)戎狄之戎。又民勞傳。戎、大也。方言。戎、大也。宋魯陳衞之閒語。又鄭詩箋云。戎猶女也。猶之云者、以戎汝雙聲而通之也。戎有讀若汝者、常武之詩是也。又有讀若輮者、常棣之詩是也。從戈甲。金部曰。鎧者、甲也。甲亦兵之類。故從戈甲會(huì)意。如融切。九部。、古文甲字。日部早篆下及此、小徐皆有此五字。大徐皆刪之。由古文甲、小篆甲所異甚微故也。漢隷書早字平頭、如小篆本平頭。古文乃出頭作?。轉(zhuǎn)寫旣久。惑不能別。於日部及此刪去五字。於甲篆則用出頭者爲(wèi)小篆。別取汗
所載異體爲(wèi)古文。皆非也。今一一正之。
【戎】文言文
①兵器;武器。《禮記?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xí)五戎。”
②戰(zhàn)車。《殽之戰(zhàn)》:“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③士兵;軍隊(du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戎陣整齊。”
④軍事;戰(zhàn)爭。柳宗元《封建論》:“列侯驕盈,黷貨事戎。”
⑤古代泛稱我國西部各少數(shù)民族。《五蠹》:“行仁義而懷西戎。”
【戎首】⒈發(fā)動(dòng)戰(zhàn)爭的人;挑起爭端的人。⒉軍隊(duì)主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