掲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掲新華字典,掲康熙字典,掲中華字典,掲國語詞典,掲漢語字典。
【掲】怎么讀
漢字 | 掲 | 拼音 | jiē |
---|---|---|---|
部首 | 扌 | 筆畫 | 11 |
五筆 | RJQX | 五行 | 無 |
繁體 | 掲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3B2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qapp | 鄭碼編碼 | dkrr |
四角編碼 | 56027 | 筆順編碼 | 12125113535 |
【掲】筆順筆畫
1、掲字的筆順編碼是:12125113535。
2、掲字的部首是扌,掲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掲字筆劃順序是:橫、豎鉤、提、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豎彎鉤。
3、掲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掲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卯集中】【手】揭·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掲】基本解釋
古同“揭”。
【掲】網絡解釋
未檢索到掲字的網絡釋義。
【掲】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居謁切,音訐。【說文】高舉也。或作
。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音朅。義同。或作擔。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音傑。與
同。或作搩。【增韻】舉而豎之也。【前漢·
項傳贊】揭竿爲旗。【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姓。【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
又【唐韻】【集韻】【韻會】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傳】揭,見根貌。【疏】樹倒故根見。【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註】揭,猶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韻】【集韻】【韻會】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詩·邶風】淺則揭。【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
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
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
【掲】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高舉也。從手曷聲。去例切。又,基竭切
『說文解字注』
(揭)高舉也。見於詩者、匏有苦葉傳曰。揭、褰裳也。碩人傳曰。揭揭、長也。蕩傳曰。揭、見根皃。從手。曷聲。去例切。又基竭切。十五部。
【掲】文言文
暫無掲字的文言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