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動新華字典,動康熙字典,動中華字典,動國語詞典,動漢語字典。
【動】怎么讀
漢字 | 動 | 拼音 | dòng |
---|---|---|---|
部首 | 力 | 筆畫 | 6 |
五筆 | FCLN | 五行 | 火 |
繁體 | 動 | 怎么讀 | 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2A8 | 字形分析 | 左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miks | 鄭碼編碼 | bdzy |
四角編碼 | 14727 | 筆順編碼 | 115453 |
【動】筆順筆畫
1、動字的筆順編碼是:115453。
2、動字的部首是力,動字的結構為:左右結構,動字筆劃順序是:橫、橫、撇折、點、橫折鉤、撇。
3、動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動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子集下】【力】動·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9。
【動】基本解釋
1.(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跟“靜”相對):流動。風吹草動。你坐著別動。
2.“働”是“勞動”的“動(動)”的異體字。
3.改變(事物)原來的位置或樣子:搬動。挪動。改動。動用。興師動眾。
4.使用;使起作用:動筆。動手。動腦筋。
5.觸動(思想感情):動心。動怒。動了公憤。
6.感動:動人。不為親情所動。
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這病不宜動葷腥。他向來不動酒。
8.動不動;常常:動輒得咎。影片一經上演,觀眾動以萬計。
【動】網絡解釋
動(dòng)從重從力,重×力=動 。基本字義:1、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與“靜”相對:變~,波~,浮~,振~(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復運動。亦稱“振蕩”)。震~(a.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靜,如“動動全國”)。 2、使開始發生:發~。 3、使用:~用,~武,~問(客套話,請問)。 4、使起作用或變化,使感情起變化:感~,~人心弦,娓娓~聽,~容。 5、吃(多用于否定式):這幾天不~葷腥。 6、非靜止的:~畫。 7、可變的:~產。 8、行為:舉~,~作。 9、常常:~輒得咎。
【動】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
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又【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
又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
又【韻會】【正韻】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
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動】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三】【力】。
『說文解字』
作也。從力重聲。,古文動從辵。徒總切〖注〗?,古文。
『說文解字注』
作也。作者、起也。從力。重聲。徒緫切。九部。【動】文言文
①活動;行動;運行等。《小石潭記》:“影布石上,佁然不動。”《馮婉貞》:“寨中人蜷伏不少動。”
②觸動;感動;驚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
③擾動。《三國志?諸葛亮傳評》:“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
④動物。陶淵明《飲酒》:“日人群動息。”《察今》:“知動植庶品,率皆遞有變遷。”
⑤動不動;常常。《赤壁之戰》:“動以朝廷為辭。”
⑥不知不覺。高適《別楊山人》:“不到嵩山動十年。”
【動容】臉上顯露出受感動的表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