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字收錄于 常用字現通表標準字體 ,相關內容:漸新華字典,漸康熙字典,漸中華字典,漸國語詞典,漸漢語字典。
【漸】怎么讀
漢字 | 漸 | 拼音 | jiàn、jiān |
---|---|---|---|
部首 | 氵 | 筆畫 | 11 |
五筆 | ILRH | 五行 | 水 |
繁體 | 漸 | 怎么讀 | 跟我讀跟我讀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E10 | 字形分析 | 左中右結構 |
倉頡編碼 | ekql | 鄭碼編碼 | vhpd |
四角編碼 | 32121 | 筆順編碼 | 44115213312 |
【漸】筆順筆畫
1、漸字的筆順編碼是:44115213312。
2、漸字的部首是氵,漸字的結構為:左中右結構,漸字筆劃順序是:點、點、提、橫、撇折、豎、提、撇、撇、橫、豎。
3、漸的筆畫動圖順序如下:
4、漸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為:【巳集上】【水】漸·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漸】基本解釋
1.副詞。慢慢地;逐步地:漸入佳境。漸進。
2.指苗頭:防微杜漸。
1.浸:漸漬。漸染。
2.流入:東漸于海。
【漸】網絡解釋
漢字,表示程序、數量等慢慢地變化:逐漸|漸變|循序漸進。
【漸】康熙字典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菊f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疽住u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踞屛摹咳缱?,本又作蔪?!咀至帧坎湃椒?,草之相包裹也。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蜃鲘?。【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又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緯び碡暋繓|漸于海。
又漬也,濕也?!驹姟ばo風】漸車帷裳。
又浸也,染也?!厩皾h·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又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又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又【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緯ず楣牎砍翝搫偪?。【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漸】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從水斬聲。慈冉切
『說文解字注』
漸水。出丹陽黟蠻中。東入海。丹陽郡黟、二志同。今安徽徽州府黟縣是其地。云漸水出黟南之蠻夷中、則今錢塘江之北源南源皆見矣。前志黟下曰。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按班、許、水經皆曰漸江水。酈氏注則曰浙江。葢水經以後無稱漸江者。其前則山海經、吳越春秋、史記皆曰浙江。山海經有出於漢人者。漢人之書地理志說文爲謹嚴。據許立文。曰江至會稽山陰爲浙江、謂崏江也。曰漸江水出丹陽黟南蠻中、謂今錢唐江也。分別畫然。葢浙江者、崏江之委。漸江者、錢唐江源流之緫稱。二水古於山陰相合。故可統名之曰浙江。後世水道絕不相通。而錢唐江猶冒浙江之名。失其本號耳。水道提綱曰。浙水有南北二源。北曰徽港。卽新安江。出歙縣、黟縣、績溪、休寧諸山。南源有二。一曰衢港。卽信安江。出開化、江山二縣山。一曰婺港。卽東陽江。出東陽縣山。南北二港在嚴州府治建德縣合流。而北經桐廬縣、富陽縣。至蕭山縣西南。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龕赭二山之閒入海。班、許云黟南蠻中、今之北源南源皆包舉矣。從水。斬聲。冄切。八部。按走部有?字、訓進也。今則皆用漸字而?廢矣。【漸】文言文
①浸漬;浸泡?!秳駥W》:“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p>
②浸濕;沾濕?!对娊?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p>
③浸染;沾染。《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p>
④逐漸傳入。宋應星《天工開物?蔗種》:“今蜀中盛種,亦自西域漸來也?!?/p>
jiàn
①漸進;逐步發展。《史記?太史公自序》:“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p>
②逐漸;漸漸?!蹲砦掏び洝罚骸?span id="8q44m4y" class="page_speeder_1699170357">漸聞水聲潺潺。”
③苗頭;事物發展的開端。《教戰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p>
【漸澤】低濕之地。
【漸冉】逐漸,時光一點一點地過去。
評論